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丁雨琦>> >> 正文

老庄“虚静”说(下)

发表日期:2023/5/16 18:04:37 作者:丁雨琦 有336位读者读过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种种“致虚极,守静笃”的思想,庄子则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

庄子对“虚静”说得最多,“虚静”理论是他的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庄子认为虚静是体道、悟道的过程。庄子思想中道无所不在,其终极理想就是能够悟道,从而达到“逍遥游”。想要达到这种境界,这就要求“虚静”的心态。《天道》中说:“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虚静,就是要达到一种纯洁无杂、忘物忘我的空彻心境,没有这种心境意会认知深入不下去甚至会偏离正确方向,走到斜路上去。《天道》中还有这样的阐述:“夫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这句话中的“天乐”实际上也就是庄子审美理想的极致,然而这种绝对自由必然要求主体具有“虚以待物、以物观物”的审美特质。只有摒弃一己之偏见,进入“虚静”,才能达到“万物与我并生,天地与我为一”的的境界,才能悟道。《天道》中庄子对“静”的阐述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挠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这是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指出万物不足以搅挠内心才是清静,只有圣人方可达到心静。将心灵视为万物的镜子,强迫驱逐一切直觉,照万物而不被万物所扰动,停止内心活动,始终保持平静,方可进入无意识阶段,进入纯净的精神之巅,把握万物规律,驶往宇宙之妙。

另外,庄子还提出了两种修炼“虚”方法:心斋坐忘。所谓“心斋”即是一种摒弃情欲,保持虚静的精神状态。庄子认为道是不能靠耳目感官及心智把握的。只有精神保持静态,才能为道归集,悟得妙道,即靠直觉才能认识道。所以他《人间世》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就是要求人的内心不受感官及万物的任何影响,进入到淡泊寂静的精神状态和境界。懂得“心斋”这个道理,心志保持专一虚静,就能达到“坐忘”的境界“坐忘”,也即彻底忘怀一切,包括自己的肉体、生命,身心完全与道合一。它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修养过程中的最高境界。《大宗师》里庄子说明了这一境界“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这就是要求人忘掉自己以及周遭的存在,进入一种空明的心理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先是“离形去知”,达到一种极自然极轻松的无意识状态,然后就很自然地也会达到与道的境界。在《天地》篇中,庄子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思想,认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谓入于天”。忘掉万物,功名利禄;忘掉自然,祸福生死。庄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这样,也就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总而言之,庄子的“心斋”和“坐忘”就是虚静,就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从内心深处把握天下万物的根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