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文体特点,在文本细读中揣摩作者用意
发表日期:2023/11/7 15:35:03 作者:孙欢欢 有319位读者读过
阅读教学说到底就是师生双方围绕着文本展开深入对话的过程。其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根本,更是核心,要让学生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有所体验和收获,就需要从文本的文体样式出发,紧扣最能体现文本内涵的价值进行品味和借鉴,从作者表达用意的角度进行辨析,才能更好地揣摩出其中独特的认知韵味。
如统编版六年级《少年闺土》一文,作为一篇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己任。除了针对人物进行的细节描写之外,很多小说 (尤其是第一人称)也会通过作者的直抒胸臆,为展现人物的形象而服务。而这一点,往往是学生容易忽略的。课文的倒数第二段中,作者抒发了两层意思: 其一,闺土的经历丰富,是我和我的朋友所不知道的;其二,我和我的朋友都没有闺土的自由生活。作者为什么要在此处进行这样一段"自我独白“式的描写呢? 这不是与课题”少年闺土”的题目矛盾了吗? 如果仅仅关注这两句话,极容易引发一种误解: 作者是在抱怨自己生活的枯竭、无聊。此时,教师就需要从文体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在感受了作者这段感慨之后重新回到课文中,回到描写闺土言行的细节中,就会发现作者内心对闺士满心的敬佩和喜爱,而此处抒发的感慨,更多是以对比和烘托的方式,显了少年闺土的特点。
试想,如果教师不能带领学生对这样的语句进行深入的细读,其内在的意蕴以及所形成的表达效果,则是孩子浅层阅读所无法企及的。因此教师要充分把握文本的体裁样式,引领学生聚焦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意蕴无穷的关键性语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