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陶秀花>> >> 正文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

发表日期:2011/9/29 19:39:14 作者:无 有471位读者读过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

教学前的构想:这篇课文有哪几个知识点可教给学生?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出来?也就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两个问题。

首先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课文是一首儿童诗歌,分四个小节。

第一节内容:乐呵呵地捉回了一只绿色的蝈蝈,喜滋滋地送给了邻居家的盲婆婆。可以教的知识点(1)乐呵呵、喜滋滋这样abb式的词语进行一个拓展,学生的词汇量可以在课堂上得到丰富。知识点(2)“绿”字是本课一个生字,可以在学习了“绿色”这个词之后,认识更多的绿,如:淡绿、浅绿、碧绿、翠绿、浓绿等词语,还可以认识一些带“绿”字的成语,如:绿水青山、绿树成荫等。学生一下子有了对绿字更多地了解。知识点(3)“邻居”的“邻”,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后,顺带认识邻国、邻近等词。

第二节内容:婆婆,婆婆,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让它替我给您唱歌。可教的知识点是一个“替”字和一个“您”字。

第三节内容: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可教的知识点(1)“带领”的“领”、“难忘”、“童年。知识点(2)由“流淌的清波”联想到田野里还有雪白的(棉花)、火红的(高粱)、金黄的(稻子)。知识点(3)联系前一篇课文《乡下孩子》,想象一下盲婆婆还会想起童年的那些欢乐?如:“挖野菜”、“逮小鱼”之类的趣事。

第四节内容是故事的一个尾声,基本没什么知识点可教,稍稍带过即可。

课堂作业是两个生字的书写,“绿”和“婆”字。“绿”的右半部分的下面不能写成水,“婆”字中“女”的一横要稍长,为的是托住上面的“波”字。

第二个问题是思考怎么教?按照先前检查预习,从生字词入手,再讲课文的流程,让我觉得有些生硬和老套。上次参加“王兰杯”教学赛课活动时,上课老师们都是采用随文识字词,给人一种和谐自然之感,所以回来后,我很想尝试一下。我将课文中的生字词写在小黑板上,用白纸一张张蒙好,讲到哪个词,就去揭掉那张纸。最后全部揭掉后,再来区分这些生字词容易混淆的字音,如“邻”和“领”,一个是前鼻音,一个是后鼻音,又如“邻”和“您”一个边音,一个鼻音。思来想去,还是采取了随文识字词的形式上课的。

教学后反思:这节课总体是按照我设计的路子走的,应该说还算是顺利的,但谈不上成功。最大的缺憾有以下两点:

缺憾一:由于课前课件出了一点小小的故障,紧张的忘记了在揭题时点拨一下“盲”字所代表的意思。

缺憾二:课上让学生朗读时,情感的挖掘不够深,调动得还不够到位。

我自己的反思水平有限,庆幸这节课是视导课,所以得到教研员周老师的点评,让我犹如醍醐灌顶,她细致而诚恳的评价,让我受益匪浅。其中谈到有两个不足之处,我要铭记在心:一是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语言任何时候都是需要的;二是教师在课堂上的举动要有美感和榜样作用,比如我将贴在小黑板上的一张张纸撕下来揉成一团,这样的举动让人觉得不美观,也会让学生觉得老师浪费纸张。周老师说教学是由一个个小的细节组成的,我们教师不可忽视每个小细节。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关注自己的课堂教学细节,并及时进行反思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