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谢强龙>> >> 正文

[原创]数学贴近生活,能让数学教学更高效

发表日期:2012/11/10 0:00:00 作者:谢强龙 有720位读者读过

数学贴近生活,能让数学教学更高效

南京市江宁区湖熟中心小学  谢强龙

内容摘要:新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学科的总要求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俗话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数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所以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此需要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积极性,让他们更好的学会学习和形成能力,更好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数学   生活    数学生活化    高效课堂

2011年的数学新课标已经将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改成了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就要求小学我们数学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从(1)掌握数学基础知识(2)训练数学基本技能(3)领悟数学基本思想(3)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四方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生活处处皆数学。新课标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我的做法是将“数学生活化”。

所谓“数学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让数学与生活贴近,能够更好的营造出数学教与学的高效课堂!

下面通过本人自身教学和听课的案例加以具体阐述:

统计与概率是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四大领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人们在学习、生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对现象、事实作出全面的、规律性的描述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作出决策和预测。而且这部分内容很是单调枯燥,如果只是就知识讲知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难以达成高效课堂的效果。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提示的活动方式资源,我们应从儿童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让数学更加的贴近生活,使学生在熟知的生活化情境中学会一些统计的知识。

案例1:统计全班同学喜欢的四季(我第一次试上)

1)老师:一年有几个季节?有哪几个季节?

学生小声的相互说,同老师让大家欣赏图片。

2)简单欣赏四季景色的四张图片之后。

老师:你们喜欢什么季节呢?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班同学喜欢季节的情况?

学生:用统计的方法

老师:刚才老师发给每个同学一个磁钉,现在请小朋友按顺序上来,你喜欢哪个季节,就把磁钉贴在哪个季节的下面。

3)将统计的数据填到统计表中

老师:现在我们来看看喜欢每个季节各有多少人?

全班齐声数之后汇报,老师将数据填到表格中:

季节

人数

 

 

 

 

 老师:观察这张表中数据,你发现什么?

……

(案例1中本人选取“学生喜欢的四季”进行统计活动,只关注统计的数据及数据之间的关系,而教学内容的价值体现的不够,达不到目的,无法体现新课标强调的“要让学生学习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这一基本理念。)

案例2:统计同学们喜欢吃的水果(听一名骨干教师的课)

老师:过几天我们要迎来自己在小学阶段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了,我们准备召开一个联欢会,老师想为大家买一些水果。可是学校给予的费用有限,只能买2种,大家说说买什么好呢?

学生1:可以用举手的方法来决定买什么水果。

学生2:可以投票,大家喜欢什么水果,就买什么水果。

老师:你喜欢什么水果?

学生纷纷举手说自己喜欢的水果。老师边听边将相应的水果图片粘上黑板。

老师:大家喜欢的水果有这么多,全班一起说,老师听不清楚,怎么办?你们小组中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呢?

学生汇报:用统计的方法,看同学们喜欢第一、第二多的水果是哪两种,就买那两种。

老师:好,就用这种方法。下面大家依次上来,用准备好的星星贴在你喜欢的水果的图片下方。

学生上台用星星贴在自己喜欢的水果的图片下方。

老师:你们看哪两种水果最多人喜欢?这下你们知道买什么水果吗?(生齐声说:香蕉和橘子)

师:那么今年的六一儿童节我们班就买这2种水果。生活中用统计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刚才我们用统计的方法解决“买水果”的问题。今后你们可以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

(案例2中的骨干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有趣的“庆六一”开联欢会买水果这件生活中的事情出发,这是贴近孩子生活的,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激发,整个课堂上的注意力主动性都高涨起来了,这就是一种课堂驾驭、一种教育智慧。由于学生喜欢的水果很多,可是只能买2种水果,自然而然的产生进行统计活动的需要,必须从同学们喜欢的水果中选取最多人喜欢的2种水果。只有通过统计才能确定买哪2种水果。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情境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合作、交流,课堂成了学生创造灵感的空间,既训练了学生的数学基本技能,又积累了宝贵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比较分析与反思:以上两个案例都能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兴趣的事例中选取素材进行教学。但两个教学案例反映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念。毫无疑问,案例2更能营造出气氛轻松、学习愉快、教学相长的高效课堂!案例2的教学生动高效,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主要原因就是数学课堂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他们学习的是有意义的数学。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案例中,教师提出“开六一联欢会,由于费用有限,只能买2种水果,买什么好呢?”这里遇到了困难,产生了分歧,有了冲突。教师把握这种“分歧冲突”的机会组织学生讨论,这个讨论是必要的,也是适时和有价值的。这里融入了小学生的猜测、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方式,大胆地进行探索、创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统计的整个过程中真心体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经过听课和反思后,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改进,我又进行了第二次试上:

案例3:统计全班同学喜欢的四季(一周之后,我第二次试上)

1)老师:我非常喜欢摄影,喜欢将看到的各种美丽风景用照片记录下来,每次翻看曾经拍摄的照片,都让我感到非常的快乐,同学们愿意共同分享我的快乐吗?

学生:愿意!(几乎个个精神为之一振,露出非常迫切的神情!)

2)配乐欣赏四季景色的图片,每个季节有六张,用动态影集的形式播放,学生们边欣赏边啧啧称赞:真美啊!好壮观啊!

最后按季节分成四组,每组的六张照片叠放在一起,最上面是最能体现春夏秋冬季节特色的四张。但是每组上面不出现季节名称。

3)老师:大家欣赏完了美丽的风景照片,心情怎么样?

学生纷纷表示:风景真漂亮,心情很快乐!很想到拍摄照片的现场去体会一把!

老师:那么刚才大家看的时候,有没有发现这些照片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有的是在我们校园同一个地点拍的,就是拍摄的时间不同,季节不同。

老师:那么一年有几个季节?有哪几个季节?

学生:一年有四个季节,分别是春、夏、秋、冬。

老师:那你们知道这上面的四组照片分别是哪个季节拍的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每组照片上面再出现季节的名称。

4)老师:你们喜欢什么季节呢?

学生纷纷各说各的,场面有些混乱,我就在学生相互说了约一分钟之后,指名起立向全班人说。

学生1:春季万物复苏,小草吐出诱人的嫩绿,所以我喜欢!

学生2:夏季鸟鸣蝉吟,树木葱绿,光影斑斓,所以我喜欢!

学生3:我喜欢落叶像彩蝶般缤纷飞扬、充满金黄色收获喜悦的秋季!

学生4:我喜欢白雪皑皑、天地一色、纯洁无瑕的冬季!

学生5:我喜欢……

……

老师: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班同学喜欢季节的情况?

学生:用统计的方法。

挂上事先准备好的一块小黑板,上面有下面的表格,并且四个季节名称上都有一张代表性的风景照片,人数的空格要大一些,方便学生贴小星星,而且不容易将星星重叠。

季节

人数

 

 

 

 

老师:课前我给每个同学发了一颗小星星贴纸,现在请同学们按小组顺序上来,你喜欢哪个季节,就把小星星贴在哪个季节的下面,注意贴牢一些,小星星之间要有一些空隙,不要重叠。

4)六个小组,每组上来一个代表进行数数,回到自己的小组中,将统计的数据填到统计表中。

全班进行汇报,老师将数据填到小黑板的表格中。

老师:现在我们来看看喜欢每个季节各有多少人?你还有什么发现?

……

这节课很轻松愉快的就结束了,一点没有我原先想象中的枯燥乏味,学生下课后还留恋不已,纷纷说老师以后有漂亮的照片再让我们分享喔。改进之后的课堂教学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肯定,说我能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出发,灵活选取素材。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校园风景出发进行统计活动。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如要知道哪个季节是最多人喜欢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时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用“贴星星”的方法,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季节,只有让学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础上才能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当学生投入到自己乐于探究的活动中,非常乐于用自己的方法来自主探索知识时,就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师,无论我们身处何境,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都应该促使我们奋勇向前,不断的向新课标学习,不断的向先进教师学习,在不断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将新课标的理念内化成我们工作方向的指南针。以上的案例说明了让数学与生活的贴近,让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渴望参与性,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非常好的效果,真正的做到“向40分钟要效益”,打造出教的轻松自如、学的愉快扎实的高效课堂!

 

 

参考资料: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

2.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3.谢友才  《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探究》

4.李光树  《小学数学教学论》

5.荆焕斌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点滴思考》

6.陈月华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究》

7.李春洪  潘大凤  《浅淡小学数学习题设计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