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生态体验式”观摩活动收获
发表日期:2012/12/8 11:44:06 作者:谢强龙 有664位读者读过
参加“生态体验式”观摩活动收获
南京市江宁区湖熟中心小学 谢强龙
活动内容有三个:两节观摩课(三年级的《认识克》和六年级的《比的意义》),“体验卡的设计和应用”主题沙龙研讨,专家点评。总体感觉课上的精彩高效,专家发言更是妙语连珠,让人回味无穷、醍醐灌顶、振耳发聩。
特别是《认识克》这一节课的设计和实施中都体现了一个宗旨——“活动与探究”。通过组织丰富、有趣的活动以及猜测等活动,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参与和自主探究。它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能。
1.以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主动体验数学问题。
这节课最突出的特点是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用学生喜欢的活动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参与探索活动的主动性。教师真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充分的称一称、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中去感受1克的重量,教师只是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从而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感受。感受1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学生猜一猜引发争论,教师及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创设探索的学习气氛,开展称一称、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亲自经历和体验下感受1克的实际重量,从而在头脑中建立1克的概念。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就在身边。在这种体验活动中,学生开始意识到怎样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中学生感到数学并不是那样遥不可及,数学其实是自己动动脑筋也能解决的事情,这对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讲是一种可贵的成功体验。
2. 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在本课中,读出学生带来的用克作单位的实物,在信息汇报中,让学生感受到克也是常用的重量单位,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掂量小包装榨菜、方便面、一块香皂、一粒糖的重量等,初步体验重量单位克。
这些材料真实而具体,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这样消除了学生的陌生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原来如此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一定要学好它。产生学习需求。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而学生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水平,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3、自主探究实现“再创造”。
新课程呼唤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中,教师给予了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估计1个2分硬币和一个苹果的重量,学生的结果各不相同。教师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辩论,当学生想到了却说不清楚时,就启发他们动手来操作,只要学生能努力达到的,教师就决不包办代替。教师要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一起承担苦恼、分享快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以一个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出现,一颦一笑都体现出对学生的满腔爱心,学生完全是在一种平等、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的。在这种氛围中学习的孩子,怎么会不喜欢数学呢?
4.提供参与机会,延伸课外实践
我在课的最后设计了这样一题:让学生借助今天的学习,并根据自己在课前的调查,填写表格吗。点击鼠标:出现一幅半开放性的表格。左第一列标示三个项目——调查内容、质量单位、数据。从第二列起开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课前调查任意填写若干内容。再想想用什么质量单位最合适?学生填写,后指名部分学生说说自己想调查的物品和选用的合适的质量单位。
然后让学生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重?估计后利用教师提供的体重秤、天平等测量工具验证估计,分组活动。最后请同学们课后再去进行这样的调查,看看这次你都能估计对每件物品的质量吗?
“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一直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方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我也努力体现这一理念。一方面,在课堂上提供参与机会——把课前的调查进行反馈和实践验证,让学生多多亲历实践过程;另一方面,把课上的调查与估计更进一步的延伸课外,使学生的思维螺旋发展,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强化千克与克的质量的感知。
除了听课的感受外,听了几位重量级别专家的点评,我的收获与体会主要有四点:
(1)体验与感悟是数学学习的新形式,体验式教学是数学生态课堂理念引导下的一种教学方式;
(2)课堂中,教师以体验卡贯穿整个课堂教学,通过学生充分的操作、交流、思考,从预习时的体验感知到学习交流后的体验感悟,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理解,直至内化;
(3)明白了“生态体验式”课堂的四个流程和着眼点:
A,予情——体验的直接供养;
B,亲历——体验的重要基础;
C,感悟——体验的内化提升;
D,表达——体验的物质外壳;
(4)这样的课堂如果真的能长期的坚持下去,应该能做到让学生的发展达到“三自”:自然生长、自由生长、自主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