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平均分》教案
发表日期:2012/11/28 20:14:31 作者:刘雪红 有626位读者读过
《认识平均分》教案
湖熟小学 刘雪红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0~31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物体的活动,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
2.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意识以及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均分”
1. 老猴子要把6个桃分给2只小猴,你猜老猴会怎样分?学生可能会有以下的回答:
(1) 一只小猴分1个,另一只小猴分5个;
(2) 一只小猴分2个,另一只小猴分4个;
(3) 每只小猴分3个。
2.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 这几种分法你认为哪种最公平?为什么?
3.老猴子要把6个桃分给2只小猴,老猴会怎样分?生回答:每只猴子分3个。
4.小结: 每只小猴都分3个,也可以说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板书: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说明: 通过富有情趣的素材,让学生在猜测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意义。]
二、 说一说,下面哪幅图表示平均分
1. 出示两幅图: 第一幅图9颗草莓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3颗;第二幅图10颗草莓放在2个盘子里,一盘放6颗,另一盘放4颗。
2. 提问: 第一幅图为什么表示平均分?这是把几颗草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颗?
3. 第二幅图为什么不是平均分?怎样改变可以使它变成平均分?
[说明: 为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辨析中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意义。]
三、 动手操作,丰富对“平均分”的认识
1. 课件出示老猴子分8个桃子。
老猴子提出问题: 每只小猴分2个桃子,可以分给几只猴子呢?
(1)让学生审题明题意。
(2) 同桌合作,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3) 汇报: 你们小组是怎样分的?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得到每只猴子分2个,可以分给4只猴子。
老猴子提出问题: 每只小猴分3个桃子,怎么分呢?
(1) 同桌合作,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个别辅导交流。
(2)汇报: 你们小组是怎样分的?学生回答:可以分给两只猴子,还剩两个,分不了。
(3)提问:能平均分吗?生得出:不能平均分。
老猴子提出问题: 每只小猴分4个桃子,可以分给几只猴子呢?
(1)让学生审题明题意。
(2) 同桌合作,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3) 汇报: 你们小组是怎样分的?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得到每只猴子分4个,可以分给2只猴子。
师: 同学们真聪明!把老猴子提的问题都解决了。 [说明: 通过动手操作与汇报,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体会到尽管分法不同,但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四、巩固练习,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1. 按要求分小棒。
(1) 每2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份。
学生分小组操作后,组织交流。
(2) 每3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份。每4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份。
学生分小组操作后,要求说说这几次分小棒的操作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
(3) 启发:像刚才这样,还可以每几根分一份?把12根小棒分成几份?
2. 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2)集体交流反馈。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要求。学生自己选择解决的方法(用小棒摆;在图上圈一圈等等),把分得结果填在书上,在说说是用什么办法分的。
五、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你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吗?
[说明: 通过不同形式的基本题与提高题的练习,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