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教学、科研>>学习感言>> >> 正文

坚持以生为本

发表日期:2008/8/27 9:05:09 作者:无 有1918位读者读过

坚持以生为本

——学习朱局长讲话有感

湖熟小学  李强

    近日,学校组织所有中层干部学习了朱局长在2008年教育系统暑期干部培训会上的讲话,学习后感慨颇多,现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想。

朱局长在报告中指出:

作为教育工作者,当我们的工作对象——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的时候,我们是否做到了像医生一样尽职尽责、毫无怨言地履行自己应尽的职责?是否能同样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而不因他成绩较差将之拒于门外?是否把转化问题学生作为自己的使命和本分?我们的责任真的很大,不能轻易裁断孩子的将来,而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以高尚的情怀实施自己的教育。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是否做到了能够清楚地知道我们的学生在什么时间有什么需要——生活的、生命的、精神的、心理的需要,并且及时地引导和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没有爱心、责任心,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必须从现在起时时想到,并尽力做到。同时,当自己经营的庄稼长势不尽人意的时候,我们不应埋怨庄稼,而要反思自己——反思自己为庄稼的生长所提供的生长环境,反思自己的播种时机,反思自己的管理等。

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我们能像雕塑家那样,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独一无二的可开发利用的特点、潜力,并据此加以放大、锻造和提升,就会出现一个多彩的学生世界。我们要坚持每一位学生都是天生的学习者的理念,坚持因材施教,对每一个孩子负责;要有爱心,无论他暂时的学习状况怎样,都要给予期待。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是制造千人一面的产品,而是激活每个人的潜力,为他的未来发展奠基。

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应该坚持以生为本,加强师德修养,转变观念。

一是塑造“以德治教”的师德风范。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之本,重在立德。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人才的质量如何,归根到底在于教师,在于师德。因此,高尚的师德是一流师资队伍的第一要素,是教师把自己的才能用于教书育人、为教育事业自觉奉献的根本保证。教师的职业特性和角色价值决定了教师必须是全社会道德高尚的人群,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应当是道德上的合格者;一名好教师,首先应当是以德治教,以德立身,身教重于言教的楷模。从古至今,社会敬重教师,主要源于对师德的敬重。随着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对师德教育这一永恒主题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教师首先应当具备以下两种意识:一是奉献意识,课程改革是一项需要教师奉献的工程,也是教师完善自我、升华自我、成就自我的工程。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不会因课改而困惑,不会因从教而自卑,他们在努力做出奉献的同时,也在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教师不是只能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悲剧角色,同样也能够燃烧自己,照亮自己。二是责任意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是一个具有责任感的人,是一个敢于负责任、能够负责任的人。一名教师有没有责任感,责任心强不强,反映出他道德境界的高低,反映出他基本素养的优劣。没有责任感,就是不称职的表现。人民群众把子女托付给我们,党和政府把民族的未来托付给我们,如果我们连最起码的责任心都不具备,根本就是误人子弟,枉为人师。

二是培育“爱即师魂”的师爱观念。

教育家斯霞在其对其一生当老师的感悟是,当教师要有一颗“童心母爱”般的情怀。面对一群有情感、有活力的学生,只有洒下爱之甘霖,才可获取爱之回报。真正的爱,必须营造彼此沟通、心心相印的氛围。这就要求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多看到学生的闪光点,从做人、求知等方面予以悉心关照,构筑师生之间的桥梁,收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教师的角色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为此,每一位新教师都要满怀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爱满天下”的情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尽可能地尊重每一位学生,用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爱教育,坚决杜绝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其次,要塑造崇高的人格魅力,魅力是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最成功的教师能够“不教而教”,“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靠的就是人格的力量,教师只有言行一致、诚实守信,时时、事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言谈举止皆做学生的楷模,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才能真正实现以德育人的目标,构建起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学关系。

三是明确“教育即服务”的执教本质。

过去虽然我们一些教师也服务于学生,但只关照成绩较好的学生及其学业成绩,热心于一些学生,冷淡一些学生,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我们提倡的服务观,首先应涵盖两层意思:一是面向全体的服务,不厚此薄彼,想到手心手背都是肉,所有的学生都是我们未来的接班人,因此要做到一碗水端平,让所有学生同乘一辆前行的车。二是全面发展的服务,对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习成绩以及身体素质都要悉心关照,服务周到,促使其全面发展。而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将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和服务者,由此出发,我们提倡的宽广的服务观还应包涵另两层意思:一方面要克服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要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建构学习意义的过程,为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意义的建构者服务;另一方面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服务于师生共创共生、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支持、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来促进新知识的生成,使整个教学过程从始至终呈现着积极主动的学习气息。为此,我们每位新教师都必须着重于服务育人,在新课程改革实验教学中,树立现代课堂教学的全新理念,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向学生提供咨询的服务者,服务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改革实验大潮。

四学习新理念,转变观念。

与时俱进是我们时代的强音。新课程改革以不可阻挡之势汹涌而来,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经受改革的洗礼。对此,理解与时俱进的内涵,首先我们要“洗脑”。要革“新”,先革“心”,新课程提出了明确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这一理念是新课程的最高主旨,意味着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他们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科学发展,关注他们的终身发展,注重他们发展的主动性和差异性,把学生培养成为新时代的主人。我们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以崭新的角色走进新课程,实践新课程,要“充电”。新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个学习型社会中,终生学习必将贯穿人的一生。人只有学习得精彩,才能生活的精彩;人只有学习得成功,事业才能成功!“先当学生,后当先生”,这是我们教书育人的准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是我们教师的本色。我们要在学习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体现出教师的价值。第三,要“换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是过去对教师的要求。当前,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全新且全面的要求,呼唤综合型的教师,“一桶水”已远远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的需要,现代教师应拥有一条奔涌不息的河流,这是学生的渴望,也是社会的期盼和时代的期盼。有人提出了教师的十大转变:

(1) 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2) 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3) 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4) 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5) 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6) 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7) 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8) 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9) 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 ;(10) 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伴随着全球教育的改革,我认为教师应当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