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谢强龙>> >> 正文

参加江宁区数学教研活动“立足课例研究,促进有效教研”的收获

发表日期:2011/5/12 15:27:50 作者:无 有687位读者读过

参加江宁区数学教研活动“立足课例研究,促进有效教研”的收获

江宁区湖熟中心小学   谢强龙

56,江宁区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在上坊小学举行,全区各校分管领导、教研组长、小学数学骨干共120多名教师参加了此次教研活动,这也是本学期我第一次外出学习。本次活动的主题是“立足课例研究,促进有效教研”。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解决教师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目的,强化两组建设,实现有效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上午丁美红教师执教了《认识小数》,课后教研组全体数学教师围绕这节课展开研讨,总结课堂中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修改建议。其他观摩教师也积极参与研讨,补充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中午刘贵金教师放弃午休,在对教案进行充分研讨修改的基础上修改教案及课件,下午由刘贵金教师再次执教本节课。课后教研组全体教师展开了第二轮交流研讨。最后区教研室周祥林主任围绕本次活动主题,作了《怎样进行课例研究》的专题报告。让我感觉今天的收获非常大!

两节课内容都是《认识小数》,初看觉得很简单,但听课的过程中细细地去思考,两次研讨中引发又很多的困惑与争论,促使我深深地去思索,去深入反思,启发感想颇多,下面谈一点体会。

1、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

这一点很落入俗套论谈了,但我仍然认为它至关重要,只有研读教材,联系上下相关的知识点,沟通它们的联系,找出知识发生发展的联结点,进行通盘考虑,才能体悟编者用意,做到心中有本,在课堂上,教师才能更加挥洒自如,尽情展示教学魅力,品味成功教学的喜悦。通过两位上课教师的表现,无疑说明他们两人都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与研读,所以课才能这样的精彩。

我认为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教材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改写活动。

第一层次是第100页上面的一道例题,把十分之几米写成零点几米。先从两名学生测量课桌面的长与宽的情境中,提取新知识的生长点——5/10米和4/10米。再告诉学生5/10米还可以写成0.5米,4/10米还可以写成0.4米,让他们首次感知小数。教学这道例题要注意两点,①提取新知识的生长点要快,从情境图中直接看到课桌面长5分米、宽4分米,并把它们分别用5/10米和4/10米表示出来。用十分之几米表示几分米在本册教科书第8单元里刚教过,应该很快回忆起来。②把5/10米、4/10米分别写成0.5米、0.4米是这道例题的教学重点,教材安排学生接受学习,在教师边讲边写的教学中学生边听边看,知道还可以这样改写。这例教学结束时要组织一次学习小结,让学生说说0.5米、0.4米是什么样的分数写成的,加强对一位小数的首次感知。
  第二层次是第100页下面的一道例题,把几元几角的数量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和上面一道例题的不同之处是,这道例题写成的小数的整数部分不是“0”,改写时的思考稍复杂一点。把12角写成小数时,通过“2角是2/10元,还可以写成0.2指出了思考的关键处,12角是1元和2角合起来的数量。同样,把35角写成3.5元也要有这样的过程。决不能跳过“5角是5/10元,是0.5这一步。否则,虽然把35角写成了3.5元,却削弱了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的分数写成的这一最重要的内容。
  第三层次是第101页第35两道题,数形结合,适度提升对一位小数意义的理解。第3题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若干份都可以用十分之几表示,也可以用小数零点几表示。学生从中更清楚地看到十分之几与一位小数的关系,从而体会一位小数的意义。第5题大数轴上表示一位小数,含有的内容比较丰富。①学生已经能够在直线上表示十分之几的分米(第70页第7题),继续在数轴上表示一位小数,能联系的知识再次体会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②在01之间有0.10.20.3……0.9这些一位小数,12之间有1.11.21.3……1.9这些一位小数,23之间有2.12.22.3……2.9这些一位小数。有序地整理了一位小数,为下面比较小数大小作了铺垫。教学这道题可以分三步进行,首先让学生看着已经写出的0.11.2,联系它们在数轴上的对应点说出对这两个小数的理解;然后填出方框里的数,想想数轴上其它点所对应的小数;最后让学生说说在数轴上的发现。

2、创设生活情境  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小数的引入是因为在生活实际中经常会遇到“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米数,物品的价格不是整分数”这样的问题而产生。因此教学中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小数的现实生活作用。并让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切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带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3、实施有效迁移  建立小数的数感。

数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养,初步建立小数的概念,建立小数的数感,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本节课的重点,那么如何建立呢?要通过知识间的有效迁移去达成。这个迁移点首先就是分数的知识,分数的学习对小数的学习特点是小数意义的理解有直接、显著的影响。在例1“5分米和4分米分别是几分之几米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只要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回忆和思考,就不难解决,然后不妨直接告诉学生:“5/10米还可以写成0.5米,4/10米还可以写成0.4米。使小数和分数建立起直接的联系,让学生对小数的数感在分数这个平台上建立。其次在练习中也应该引导学生细细体悟,实现有效迁移。如想想做做3题,类似的图在分数的学习中也见过,只是当时的图更一般化,平均分成的份数不一定是10份,到这里,图被特殊化为一位小数也就是分母是10的分数的模型。想想做做5题有同样的作用,只是这条数轴曾经是认识整数时常用的模型,而现在又拓展到了小数。深入地去挖掘,引导学生去理解,帮助学生建立关于小数的数感。

4、合理设计习题,最大限度发挥习题的功能

首先本节课课本上的习题编排就非常巧妙,一个习题一个要求,教学时要善于利用,好好挖掘,发挥更大的价值。同时,结合实际情况,也增添了一些习题,如对口令、猜价格游戏,既活跃气氛,又更好地建立了小数的概念,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在读一读中进一步感受到小数与我们密切相关;判断各是什么数,试图让学生在辨析中更加清晰整数、分数、小数的内涵。

最后通过听取周祥林主任的《怎样进行课例研究》的专题报告,让我见识到课例研究案例研究的区别与关系,了解到一种新的研究方式,后面的教学实践中我要勇敢地尝试一下。

希望今后还能多多参加这样的教研活动,因为能够聆听这些教学高手的金言,确确实实能让自己的教学素养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