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谢强龙>> >> 正文

让我们一起努力来创造奇迹

发表日期:2011/11/1 16:43:47 作者:无 有1411位读者读过

让我们一起努力来创造奇迹

江宁区湖熟中心小学  谢强龙

早段时间随着王主任参加一个班主任培训后,王主任借给我一本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2》。当我拿到这本书,看到书的封面和护封上有好多“冠冕堂皇”的介绍,但独独是这一句话打动了我:点燃孩子的热情,后来我在网上看到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1》,上面也有一句很打动人的话: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试想,有哪一个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能有这样的境界,相信你我也不例外。这间教室真能创造这样的奇迹,如果你不信,可以去看看这两本书。

雷夫,一个平凡的教师,但他用自己的人生再书写着一个个不平凡的故事。他在洛杉矶市中心一间漏雨的小教室年复一年地教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长达20多年,这间教室被称之为56号教室。第56号教室的孩子大多贫困,来自移民家庭,英语也不是他们的母语,这些似乎注定平凡的学生却在一个充满爱心与智慧的老师的培养下,全国测试成绩高居全美标准化测试前5%,他们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不凡成就。作者的着眼点不在“成功”,而在过程上。他心态平和而自信地写了许多发生在第56号教室中他和他的学生们零碎的事儿。这些小事儿,在许多教室里都会发生,情形似乎大同小异,但是第56号教室却让这些小事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和意义。一些孩子,他们有幸从这间教室走过,他们的人生,因此改变了走向,改变了高度……

读完这本书,我从以用两个词概括自己的感受:奉献、探寻。

一、奉献,这是说来简单,偶尔做到也简单,坚持做到很困难的一个词

作为一名教师,我敬佩雷夫.艾斯奎斯老师超凡的勤奋和卓越的教育才能。他每天在校工作时间十多个小时,早上6:30到下午6:00,每周两个通宵工作的日子,每个周末从上午11点到下午2点一直工作,假日中的每一天都在无偿地教学生,从早上6点开始一直到下午5点,给学生教算术,讲文学,学历史,沉迷于莎士比亚戏剧的排练,他对教育的热情和不求回报的付出让人感动。

这位令人敬佩的美国教师,用超凡的勤奋和卓越的教育才能,解答了他在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虽然国情不同、文化背景各异,但我们仍能从书中发现中美教育面临的许多相似之处。了解这些相似之处,或许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确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职业。

雷夫老师用这样一个范例告诉我们:一间教室的容量可以很大很大,可以带给孩子无限多的东西——我们能分享到这样的教育智慧,就是获得,也许,在未来也会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这是一本来自美国的教育类书籍,美国和我们的国情不同,他们实行的是“素质教育”,而我们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阶段。然而通过雷夫的介绍,我突然发现,发生在大洋彼岸的学校里的一切和我们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们有和我们一样的学生——如果一个班级闹哄哄的,就什么事都做不成,也没有所谓的成绩可言,孩子们的读、写、算数都不会进步。老师们急功近利的心理态度——早年的时候,我也曾计划在开学第一天给孩子们来点下马威,让他们清楚我才是老大,有些同事也采取相同的做法。我们曾共享使孩子们守规矩的“成功”果实,看到其他班级吵闹失控,我们愚蠢地恭贺彼此的教室有多安静、孩子们多守秩序、每日课程进行得多么顺利。

家长们望子成龙的迫切期盼——父母老师可以通过讨论考试结果来帮助孩子,让孩子明白“行动”和“成果”之间的相互关系。然而,当全国的注意力都聚焦到测验上时,我们往往会在孩子身上施加过大的压力。这不但让孩子们过着悲惨的生活,也降低了他们做出最佳表现的机会。

不计其数的各级政府教学测验——标准化测验已经成为本校的梦魇。在沉重的测验包袱下,老师们再也没有充分地时间好好教授学生应该精通的科目。孩子们因为参加测验而疲惫不堪,最后累得连自己的测验分数都不在乎了。

二、为疑惑探寻答案

细细品读这本书,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而且可以学到许多可以直接操作的东西。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真相很简单:这年头,大多数教室都被一种东西控制着,那就是“害怕”。老师们害怕:怕丢脸,怕不受爱戴,怕说话没人听,怕场面失控。学生们更害怕:怕挨骂,怕被羞辱,怕在同学面前出丑,怕成绩不好,怕面对父母的盛怒。读到这里,我很受触动,雷夫将我们教室的现状概括为“害怕”两个字,一针见血。读到这里,我也很害怕,事实上,我们真的就是深陷在相同的陷阱里。就像雷夫所说的,我也必须痛苦地承认这个事实,班上很多孩子之所以守规矩,是因为他们害怕。当然也有不少孩子喜欢他们的班级,而且学到了各种美好事物。

雷夫对“六阶段”的阐述,使我找到了班级管理孩子的问题所在。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

所谓的不想惹麻烦,雷夫老师是这么说的: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大多数孩子就开始接受第一阶段的思考训练,一切行为几乎都以“不惹麻烦”为原则。“安静,老师来了!”孩子们紧张地彼此告诫。他们做作业是为了不惹麻烦,他们排好队是为了让老师高兴,在课堂上安静地听讲是为了赢得老师的宠爱。而为人父母、为人师长的我们,总是威胁说“不乖就要你们好看”,或是“等你爸回来,你就倒大霉了。”这种思维不断地被强化着。的确,在平时,说“安静,老师来了!”的孩子总是存在;我们总是告诫他们,如果排不好队我们就晚点吃饭,要是不做作业,就要补做或者留下来……家长总是叮嘱: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要开小差,作业要加快速度,把字写好……诸如此类的言语威胁,让孩子们总是为了不多做作业,为了早点吃饭,为了能舒服地坐着上课,为了不被父母骂,不挨父母打,而乖乖地照着大人的话去做,他们纯粹是不想惹麻烦。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

雷夫言:“贿赂行为”常见于全国各地的教室。不知何时开始,也不知受了何人影响,我们开始以糖果、学习用品等来鼓励学生们把作业或别的什么事做好,孩子们通常都会很努力去得到这些奖赏,因为那象征着荣誉。大多数家长也用礼物和金钱来激励孩子在学习成绩上“大下苦功”,为了成绩,孩子们和家长讨价还价的事情屡见不鲜。后来自己清醒的认识到,为什么要去取悦学生,认真写字、专心听讲、主动打扫卫生、安静地排队、乐于助人等等,这些本该是他们应该做好的事情,我们小时候不也这么做吗?这是作为一个人应该有的道德标准,不需要给予奖赏。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

雷夫的案例:一个老师请假了,一个叫罗伯特的孩子帮助代课老师管理好了秩序,告诉代课老师各项物品放在哪里,就像个小老师一样。而他这么做并不是为了奖赏,而是为了老师而做的,并以此为荣。

家长们常对我说:“老师,你说说我家的XXX,我们说话他都不听,你说的话最有用了。”类似于这样话,涉及到作业、看电视、吃饭、小到穿衣服、刷牙等等,都要老师去找孩子谈话。我一直为这样的话而苦恼着。我也常和孩子们谈心:你们是为了我才读书的吗?你们是为了我才刷牙的吗?你们是为了我才吃饭的吗?孩子们听了也常常会哄堂大笑,但笑过之后还是一如既往地做。如今,看了雷夫老师的话,我明白了,孩子们这么做都不是为了自己,他们都是为了取悦老师和家长。他们还没有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为了谁,而只是因为这么做是对的,是好的,必须为了自己而努力。不过这种观念很难灌输给学生,只有在日积月累中形成,要潜移默化才行。我想等他们慢慢长大了,才可以做的更好。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

老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和其他老师一样,我每年也会给班里学生定几条基本班规,这些规则定了之后,很多同学都是为了不被惩罚或想要得到奖赏而努力去做到的。其实我们老师又何尝不是和学生一样,不得不去遵守很多规定,即使明知这个规定是不可行的。人的一生中有时并无规则可循,更重要的是,有时规则根本是错的。虽然这样的说法我也是认同的,但是能自觉遵守规则的孩子毕竟在少数,如果我们这样去教育那些连班规都不能遵守的人,那平时我们又该怎样管理班级呢?毕竟中国的教育体制和国外的教育体制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

“仁慈是有感染力的。”其实当我们仔细观察的时候,我们是可以发现班里的部分孩子在特定的环境下能够做出体贴别人的行为,不是为了获得表扬和奖励。“人之初,性本善”,我相信孩子们都有一颗柔软的心,只是有时候他们并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多么让人烦躁。或者用雷夫的话来说就是他们的道德品质还没有发展到这个阶段,只能相信他们能做的更好。我一直认为,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孩子,他已经将体贴内化为一种生活的习惯,做了而不自知,这才是最高境界。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

这一阶段就更难找到能做到的学生了。要想到达这一阶段,都要靠学生自己,并不是我们能够轻易引导的,因为这实在是一个极高的境界。

三、为教学探寻方法

雷夫老师把一批批的孩子变成了“爱学习的天使”,他之所以成为优秀的教师是因为教出了优秀的学生。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他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以数学的教学为例。

正像文中提到的,“数字的研究是门极端的学科,孩子不是爱它,就是恨它”。好多学生觉得数学是一门很枯燥的学科,没有语文那种诗意、气魄、伤感、欢乐,也没有音体美的愉悦、宁静、伤感。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数学呢?雷夫的观点就是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恐惧感,他没有把整堂课的时间拿来做练习,而是尽力去帮助孩子理解数学,学着喜欢数学。

第一,让学生克服对数学畏难心理。

作为数学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不能让自己的一些无心之语伤害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读了这本书以后我发现,让孩子不喜欢数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好多老师喜欢运用“题海战术”来训练学生,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教学质量的提高。《第56号教室的奇迹》文中提到这样的数学课:“各位同学,请打开课本,翻到142页,上面有500道乘法,算完以后翻书本的最后一页,也就是第543页,上面还有500道乘法。请大家安静做题目。”

这其实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题海战术”了吧!雷夫的观点是不给学生留机械的、过多的作业,他认为:学生会算10个乘法题,为什么要做更多?如果连10题都不会做,让他做更多的题又有何意义?数学课应该是重质而不是数量!重复训练的结果就是学生对数学提不起兴趣,怕做数学。

反思我们自己的数学教学和作业设计,是否有“题海战术”之嫌呢?在设计作业时,总希望面面俱到,而面面俱到的结果是往往增加了差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很多学校近来所要求的“个性化作业设计”,正是试图减轻学生负担的做法。现在都是老师给孩子选好题目,是不是以后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这一页上我需要做哪些题目呢?

雷夫老师还有一个做法也是让我触动的,在学生心算出答案后,他没有叫任何人回答问题,所以没有人必须站在聚光灯下,也不会有伴随尴尬而来的恐惧。看着全班学生高举着答案,我马上就知道谁已经会了,而谁需要帮助。

而我们在课堂中最常用的就是点名回答问题,我以前也没有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但是我看了雷夫老师的做法后,再结合平时班里有些比较内向的孩子怕发言、怕说错的情况,我才了解雷夫隐藏对孩子透彻的了解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护,今后在我的课堂里我也会尝试使用。

第二,让孩子喜欢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喜欢数学,就一定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何让学生爱上数学呢?有时我会责怪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发言不积极,其实想想这都是因为课上的内容枯燥不能吸引孩子造成的。雷夫老师有时整晚不睡觉就是在研究如何让课堂有趣,但又是包含很多知识的。他讲到了几种游戏:雷夫设计了“Buzz”游戏,就是要让孩子练习掌握的知识用游戏的方式展现。不同年级根据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不同内容的“Buzz”游戏。他认为这个游戏带来的欢笑和兴奋感受,以及让学生们学到的许多事情,都是做练习题无法达到的。其实现在想来,我校推行的三到五分钟的“数学口算小抢答”也可以设计成这样的游戏,长此以往肯定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提高了计算能力。

其实雷夫老师的方法让我不免有些熟悉感,比如说报一些题目让孩子听算,提高计算能力,比如数字砖问题就是我们经常遇到的把竖式填完整,反思自己总是停留在做题目上,而缺少了一些更深层次的考虑。雷夫老师让学生边动手边思考,他们亲手拿着数字卡片去看有没有对应的方格,直观生动,相比而言,我们做的这些题目就有点纸上谈兵的感觉,不会的同学还是不会,甚至产生了对数学没有兴趣的想法。

由此我想如果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不嫌麻烦,多动点心思的话,其实我们大家都有可能创造奇迹的,让我们一起努力以“让学生变成爱学习的天使”为目标,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不断地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基吧!尽管小学教师属于孩子们长大后常被遗忘的那一类人,那又如何呢?至少我们曾经对他们每一个人认真过、真诚过、负责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