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努力来创造奇迹
发表日期:2011/11/1 16:43:47 作者:无 有1411位读者读过
让我们一起努力来创造奇迹
江宁区湖熟中心小学 谢强龙
早段时间随着王主任参加一个班主任培训后,王主任借给我一本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2》。当我拿到这本书,看到书的封面和护封上有好多“冠冕堂皇”的介绍,但独独是这一句话打动了我:点燃孩子的热情,后来我在网上看到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1》,上面也有一句很打动人的话: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试想,有哪一个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能有这样的境界,相信你我也不例外。这间教室真能创造这样的奇迹,如果你不信,可以去看看这两本书。
雷夫,一个平凡的教师,但他用自己的人生再书写着一个个不平凡的故事。他在洛杉矶市中心一间漏雨的小教室年复一年地教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长达20多年,这间教室被称之为56号教室。第56号教室的孩子大多贫困,来自移民家庭,英语也不是他们的母语,这些似乎注定平凡的学生却在一个充满爱心与智慧的老师的培养下,全国测试成绩高居全美标准化测试前5%,他们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不凡成就。作者的着眼点不在“成功”,而在过程上。他心态平和而自信地写了许多发生在第56号教室中他和他的学生们零碎的事儿。这些小事儿,在许多教室里都会发生,情形似乎大同小异,但是第56号教室却让这些小事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和意义。一些孩子,他们有幸从这间教室走过,他们的人生,因此改变了走向,改变了高度……
读完这本书,我从以用两个词概括自己的感受:奉献、探寻。
一、奉献,这是说来简单,偶尔做到也简单,坚持做到很困难的一个词
作为一名教师,我敬佩雷夫.艾斯奎斯老师超凡的勤奋和卓越的教育才能。他每天在校工作时间十多个小时,早上6:30到下午6:00,每周两个通宵工作的日子,每个周末从上午11点到下午2点一直工作,假日中的每一天都在无偿地教学生,从早上6点开始一直到下午5点,给学生教算术,讲文学,学历史,沉迷于莎士比亚戏剧的排练,他对教育的热情和不求回报的付出让人感动。
这位令人敬佩的美国教师,用超凡的勤奋和卓越的教育才能,解答了他在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虽然国情不同、文化背景各异,但我们仍能从书中发现中美教育面临的许多相似之处。了解这些相似之处,或许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确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职业。
家长们望子成龙的迫切期盼——父母
不计其数的各级政府教学测验——标准化测验已经成为本校的梦魇。在沉重的测验包袱下,老师们再也没有充分地时间好好教授学生应该精通的科目。孩子们因为参加测验而疲惫不堪,最后累得连自己的测验分数都不在乎了。
二、为疑惑探寻答案
细细品读这本书,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而且可以学到许多可以直接操作的东西。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真相很简单:这年头,大多数教室都被一种东西控制着,那就是“害怕”。老师们害怕:怕丢脸,怕不受爱戴,怕说话没人听,怕场面失控。学生们更害怕:怕挨骂,怕被羞辱,怕在同学面前出丑,怕成绩不好,怕面对父母的盛怒。读到这里,我很受触动,雷夫将我们教室的现状概括为“害怕”两个字,一针见血。读到这里,我也很害怕,事实上,我们真的就是深陷在相同的陷阱里。就像雷夫所说的,我也必须痛苦地承认这个事实,班上很多孩子之所以守规矩,是因为他们害怕。当然也有不少孩子喜欢他们的班级,而且学到了各种美好事物。
雷夫对“六阶段”的阐述,使我找到了班级管理孩子的问题所在。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
所谓的不想惹麻烦,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
雷夫言:“贿赂行为”常见于全国各地的教室。不知何时开始,也不知受了何人影响,我们开始以糖果、学习用品等来鼓励学生们把作业或别的什么事做好,孩子们通常都会很努力去得到这些奖赏,因为那象征着荣誉。大多数家长也用礼物和金钱来激励孩子在学习成绩上“大下苦功”,为了成绩,孩子们和家长讨价还价的事情屡见不鲜。后来自己清醒的认识到,为什么要去取悦学生,认真写字、专心听讲、主动打扫卫生、安静地排队、乐于助人等等,这些本该是他们应该做好的事情,我们小时候不也这么做吗?这是作为一个人应该有的道德标准,不需要给予奖赏。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
雷夫的案例:一个老师请假了,一个叫罗伯特的孩子帮助代课老师管理好了秩序,告诉代课老师各项物品放在哪里,就像个小老师一样。而他这么做并不是为了奖赏,而是为了老师而做的,并以此为荣。
家长们常对我说:“老师,你说说我家的XXX,我们说话他都不听,你说的话最有用了。”类似于这样话,涉及到作业、看电视、吃饭、小到穿衣服、刷牙等等,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
老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
“仁慈是有感染力的。”其实当我们仔细观察的时候,我们是可以发现班里的部分孩子在特定的环境下能够做出体贴别人的行为,不是为了获得表扬和奖励。“人之初,性本善”,我相信孩子们都有一颗柔软的心,只是有时候他们并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多么让人烦躁。或者用雷夫的话来说就是他们的道德品质还没有发展到这个阶段,只能相信他们能做的更好。我一直认为,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孩子,他已经将体贴内化为一种生活的习惯,做了而不自知,这才是最高境界。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
这一阶段就更难找到能做到的学生了。要想到达这一阶段,都要靠学生自己,并不是我们能够轻易引导的,因为这实在是一个极高的境界。
三、为教学探寻方法
正像文中提到的,“数字的研究是门极端的学科,孩子不是爱它,就是恨它”。好多学生觉得数学是一门很枯燥的学科,没有语文那种诗意、气魄、伤感、欢乐,也没有音体美的愉悦、宁静、伤感。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数学呢?雷夫的观点就是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恐惧感,他没有把整堂课的时间拿来做练习,而是尽力去帮助孩子理解数学,学着喜欢数学。
第一,让学生克服对数学畏难心理。
作为数学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不能让自己的一些无心之语伤害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读了这本书以后我发现,让孩子不喜欢数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好多老师喜欢运用“题海战术”来训练学生,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教学质量的提高。《第56号教室的奇迹》文中提到这样的数学课:“各位同学,请打开课本,翻到142页,上面有500道乘法,算完以后翻书本的最后一页,也就是第543页,上面还有500道乘法。请大家安静做题目。”
这其实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题海战术”了吧!雷夫的观点是不给学生留机械的、过多的作业,他认为:学生会算10个乘法题,为什么要做更多?如果连10题都不会做,让他做更多的题又有何意义?数学课应该是重质而不是数量!重复训练的结果就是学生对数学提不起兴趣,怕做数学。
反思我们自己的数学教学和作业设计,是否有“题海战术”之嫌呢?在设计作业时,总希望面面俱到,而面面俱到的结果是往往增加了差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很多学校近来所要求的“个性化作业设计”,正是试图减轻学生负担的做法。现在
而我们在课堂中最常用的就是点名回答问题,我以前也没有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但是我看了
第二,让孩子喜欢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喜欢数学,就一定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何让学生爱上数学呢?有时我会责怪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发言不积极,其实想想这都是因为课上的内容枯燥不能吸引孩子造成的。
其实
由此我想如果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不嫌麻烦,多动点心思的话,其实我们大家都有可能创造奇迹的,让我们一起努力以“让学生变成爱学习的天使”为目标,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不断地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基吧!尽管小学教师属于孩子们长大后常被遗忘的那一类人,那又如何呢?至少我们曾经对他们每一个人认真过、真诚过、负责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