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谢强龙>> >> 正文

学习李主任《做中学》讲座后的后续学习收获

发表日期:2012/5/3 10:22:36 作者:无 有745位读者读过

学习李主任《做中学》讲座后的后续学习收获

江宁区湖熟中心小学   谢强龙

本学期我曾经在青年教师研修班上听过李强主任的《做中学》讲座,当时听了之后有些许触动,将自己的收获和一些想法记在笔记本上,在假期中,备课之余又翻看了一下回忆笔记本,觉得想要对《做中学》有进一步的了解,于是就到亲戚家上网查阅了一番,先将收获和大家分享。

做中学的理论基础现在主要有三大块:

(一)杜威的做中学

杜威的“做中学”不完全针对科学教学,它涉及各种用工具和材料去进行的表现和建造,一切形式的艺术活动和手工活动……还包括要动手的科学研究,对研究材料的搜集、对器具的管理、工作进行中和记录实验情况所需的活动程序。

杜威非常重视科学方法,把科学方法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他认为“在时间先后和重要程度上,把科学作为方法的看法优于把科学作为事实材料的看法”,把科学方法作为“做”的依据和程序,具体分成五个基本阶段:(1)出现一个问题情境→(2)将起初的疑难明确为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3)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猜想→(4)判断各种假设的含义和结果,从中选择最可能解决问题的假设→(5)投入解决问题,证明假设。

(二)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他强调做生活中的事,做社会中的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教学做合一”思想充满着辩证统一思想,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做”这个实践过程中得到良性的运作,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体现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他还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思想体系。

(三)建构主义教育思想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主要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情景下,在学习活动中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而进行的,而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情景:学习环境中的情景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景的创设问题,并把情景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义建构:这是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这样一经学习之后,心中原来的一些困惑得到稍许的解疑,真的是学的越多,越感觉到自己不懂得更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