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谢强龙>> >> 正文

第一周关于《方程》的教学反思

发表日期:2012/2/10 13:46:24 作者:无 有660位读者读过

第一周关于《方程》的教学反思

江宁区湖熟中心小学   谢强龙

  五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是《方程》,第一周教学了认识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1和2,与运用等式的性质1和2解答相应的方程。

每次新课前均按照学校教导处的要求,先是出示了口算小黑板,进行三五分钟的口算训练,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注意力。

  接着在方程意义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明白什么是相等关系,我们先用了一把1米长粗细均匀的直尺横放在手指上,通过这一简单的小游戏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平衡和不平衡,平衡的情况是当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时(食指位天直尺中央),紧接着引入了天平的演示,在天平的左右两边分边放置20+30的两只正方体、50的砝码,并根据平衡关系列出了一个等式,20+30=50;接着把其中一个30只转换了一个方向,但是30的标记是一个“?”天平仍是平衡状态。得出另一个等式20+?=50,标有?的再转换一个方向后上面标的是x,天平仍保持平衡状态,由此又可以写出一个等式20+x=50。整个过程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演示、观察、思考、比较、概括等一系列活动,由浅入深,分层推进,逐步得出“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在判断题练习中我发现还有一部分学生对“等式”和“方程”的关系还是没有真正弄清,“方程都是等式,而等式不一定是方程。这句话对吗?(答案是对的)但是通过小组同学的合作学习和争论,答案不一。虽然做错的同学最后被做对的同学说服了,但这也说明了“等式”和“方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问题。其实我们是忽视了“等式”和“方程的直接对比,最后用集合圈清楚明白的揭示出两种的关系!

设计充分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分析、比较,归纳出了方程的意义。教学中教师没有将等式、方程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用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表示出等量关系,并用天平平衡原理来解释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使学生理解等式及方程的意义,尊重了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多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研究。如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数量关系式,用含有x的等式数量变化情况等。

在学习等式性质1、2的时候,都是通过天平的演示和推理,让孩子们自己说出来的,虽然语言不是那么的标准规范,但是很真实自己很有印象,最后由屏幕出示,大家熟读成诵。在解方程的时候,我发现学生按照规范的性质应用,百分百全对,但是一采用简化的格式,就有多位孩子出错,究其根本我得出两个原因:一是对等式的性质理解不是很深刻;二是没有真正有效地检验。跟孩子对症下药的说明后,情况好转!

下周要开始运用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这可是第一单元的重点,也是整个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考点,我要和孩子们一起好好准备,将这个“小山坡”征服掉!

总之要从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交流、讨论,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使学生借助集体思维,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想学、乐学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