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谢强龙>> >> 正文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反思二

发表日期:2010/5/25 10:21:10 作者:无 有945位读者读过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反思二

江宁区湖熟中心小学   谢强龙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请你们考虑一下,怎样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课开始,师直接呈现例题,提出问题:根据上面的条件,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呢?对课本上的例题呈现稍作处理,就为学生的创设提供了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易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满足学生的成就感。生列式解决12个问题时,既对上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巩固,也为进一步学习新知作好了准备;在解决第3个问题时,学生有了第1个问题基础,很容易得到算式。“谁能列出综合算式?”“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列式解答?”在动态的问题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梯度上升,在此老师所作出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调整,就是为了不断地靠近学生,让学生从容去认知、从容去研究、从容去建构。

教师教学用书指出:“通常情况下,学生可能按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逐步通分,逐步计算。如果有学生能够很快找出三个分数的公分母,也可以采用一次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但一般不作具体的解释。”因为新编教材没有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教学要求,在这里有这样的建议也就在所难免了。问题是在实际计算过程中学生如能运用一次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除了减少不必要的过程,对提高正确率相对也有保证。基于这一点,我在一次通分的方法上作了延伸,教给了学生一般的解决方法。如练一练计算5/9+2/3-2/5,先要求学生观察三个分数的分母,发现93的倍数,那么这三个分母的公分母就是95的最小公倍数;再如练习十五第1题的计算均可让学生采用一次通分的方法,3/4-5/8+5/6的公分母是86的最小公倍数、4/5-1/6+3/10)的公分母就是106的最小公倍数等。这样的安排既不违背教学要求,也让学生在计算方法的选择上留下一定的思考余地,也有利于学生去创造、去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品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学习过程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乐趣。

教学反思。

1、充分开放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的欲望:

开放性的教学对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切实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正真成曾学习的主人并获得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节课教师首先力争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试图开放师生关系。如:教师走下三尺讲台,俯下身来和学生交谈和学生交流;学生可以做小老师,互相出题、互相批改习题等等。其次以开放性的内容作引导,开启学生的思维。如:让学生根据运算定律自己出题,在互相交流、争论、合作的基础上探分数加减法简便运算的计算方法,在知识的巩固上采用学生之间互相出题,互相批改等形式。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开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的机会,以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交流和发展,努力营造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很好地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

我认为,课堂应该是大气的、开放的。师生的学习过程就像是一次有意义的旅程,没有权威,没有必须遵循的固定路线;通向目的地可以有多种途径,也可能发现意外的收获与发现。

2、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求新知识: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上了这一节课后,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例如:这节课在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分数加减法简便运算的计算方法。当学生出现了不同算法时,教师就这样说:哇!这两位同学计算的方法有点不一样,你们是怎样想的,能不能跟大伙介绍一下?……大家讨论一下,他们的这种说法有道理吗?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发现了根据分数的特点运用运算定律或性质解决问题更加简便快捷,体会简算的便捷。

正如波利亚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与联系。只有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才能产生主动探索的愿望,学生才会充分调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不同角度的探索,想出较多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也正是有了交流的机会、展示的舞台,学生才敢于大胆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提出个性化、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办法;才会从中体会到数学思考的乐趣,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

3、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 教材内容开放了,教学过程开放了,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参与了,整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的探索、讨论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体现出来。学生出了不同类型的简算练习题,教师没有及时抓住这些练习题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总结不同题目的解答方法。

2) 出题环节的设计考虑不够充分,层次性不强。在导入新课环节中,在学生解答连加、连减两道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出运用加法结合律、减法的性质,可以让一些题目在计算时变的简便,然后便安排了学生自己出题的练习,学生有的出加法,有的岀减法,展示时层次也不够清楚,如果让学生先将加法结合律的题可能出现的情况展示全面后,在探索减法的性质,接着在探究带着符号搬家的情况,教学层次会更加清晰,对学生归纳不同题目的解答方法也会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