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启发性语言在小学数学课中的应用
发表日期:2010/10/14 9:43:47 作者:无 有950位读者读过
浅谈启发性语言在小学数学课中的应用
江宁区湖熟中心小学 谢强龙
孔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发,则不复也。”可见,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在我国早已有之。孔子之后,《学记》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发展了启发式的教学思想。要勉励学生发奋学习,不要硬压他们学习,要开拓他们的思想,不要替代他们作出结论。这是古人对启发式教学法的精辟见解。今天我们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统一,正是启发式教学的体现。数学学科主要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启发式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从教师启发性语言入手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一、设疑中启发,激发求知欲。
实行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是“设疑”。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历代学者研究学问,都很重视“设疑存问”的方法。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教学中的设疑就是教师运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创设问题的情境,去点燃学生好奇之火,去打开学生思维的门户。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讲授中适时地提出发人深思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把学生引入新的求知境界,使他们从单纯的“听而有得”的被动局面中解脱出来,移步到“思而有得”的主动局面里来。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就打破了以往枯燥引导的方式,先向学生讲一个猴子分玉米的故事:大猴和小猴兄弟俩一天外出游玩,又累又饿。忽然,他们看见了前面有一个玉米园,兄弟俩见了大玉米,馋得直流口水,就向玉米园主人熊伯伯说:“熊伯伯,我们买你几个玉米吃好吗?”园主熊伯伯说:“我的玉米是不卖的,只用来奖励聪明的孩子吃,你们想要吃玉米也可以,必须得让我考考你们是不是聪明的孩子。”兄弟俩连忙点头说:“行啊!行啊!”熊伯伯就开始出题了:“有四个玉米,平均分给你们两人,每人几个?”兄弟两很快就得出:4÷2=2,每人两个玉米。熊伯伯又说:“要是把5个玉米平均分给你们两人,每人得几个?”两只猴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会儿挠挠头,一会儿搔搔耳,不会算了,只好看着玉米干瞪眼。这个问题该怎样解答呢?你能帮助小猴兄弟俩解决吗?通过故事引入,设置疑问,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激发了求知的欲望,而且情绪高涨。
课堂教学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居主体地位。那么教师主导应怎样实施?那就需要教师的语言要有启发性,因为没有一个学生,也没有一个人与生俱来就是天才和科学家,那就需要得到教师善于启发,从课前设疑开始,引导学生逐步地去理解,深刻而全面掌握课本知识。
二、类比中启发,主动获取新知。
数学中的新旧知识联系很紧,教学时运用迁移规律,进行类比启发。也就是在原有同类知识的基础上“以此类推”,启发学生获取新的知识。
例如,曾听过低年级教师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先出示前面学过的“6的乘法口诀”,引导学生观察口诀编写有什么规律?比较相邻两句口诀,后一句比前一句多几?分析思考为什么?想起上句怎么推出下一句来?引导启发学生发现和应用口诀编写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从教学的过程看,启发式包括教与学两方面的活动。“启”在教师,“发”在学生。教师的“启”是学生“发”的前提,学生的“发”是教师“启”的结果,两者相辅相成。作为教师,主要是启发诱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活动,使其从已有的知识、材料中概括出应有的原则、规则、道理,从而获得新的知识。运用启发式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学生的智力资源,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三、计算中启发,强化数学认知。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进行演算练习,通过演算的过程和对结果的分析,启发学生认识有关数学知识,强化数学认知。
如在教学《乘法积的变化规律》时,先出示一组因数和积变化且末尾有零的乘法口算题让学生解答,由于前面学习的就是乘法口算的知识,所以学生计算不成问题。之后,引导学生思考:观察这几组算式,你能发现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它们各个部分都是怎样变化的?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学生通过计算和观察,很容易探索出因数的变化引起了积的变化的规律。
学生在教师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围绕教学目标,动员自己已知的知识贮备,去对照、应答教师的问题,去寻求已知与未知的桥梁,从而达到弄懂、理解。
四、图示中启发,增强数学感知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因此教师更应该深入研究,挖掘它具有直观性的内涵,以利于更好地启发学生思维。运用图示启发学生思维,是常见的方法。无论是讲解概念、法则、定律,还是讲解应用题,运用图示法都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遇到的追击问题,“小明和小红在400米的运动场上跑步,两人同时从起点出发,同向而行,小明每分跑120米,小红每分跑100米,多少时间以后两人第二次相遇?”学生不能理解题意,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把题目的意思用图来表示,于是得出跑道图,接着启发学生思考:第一次相遇是指什么时候?那想一想什么情况下会出现第二次相遇呢?到第二次相遇的时候,两人所跑的有什么不同?学生结合图示及老师的启发,很快思考出小明比小红多跑了400米,从而解决问题。
数学课概念抽象,推理逻辑性强,基本运算方法繁多,为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正确地选择切实可行的授课方式、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运用启发式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促进他们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更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对比中启发,掌握知识本质。
对于易混淆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可采用启发对比的方法帮助学生弄清楚它的本质差异,启发学生分清异同。学生已经掌握了两种以上概念的特征,通过对比就能找出事物的异同点,进而深刻地分析和确定事物的特殊性和一般属性,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激发。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探索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的特点: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有12条棱,长度都相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长方体、正方体面和棱的特点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学生在通过对两种图形的对比思考后,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本质。
对比的方法是逻辑思维的方法,经常在教学中使用比较,有利于启发式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利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对若干内容进行积极思维,并通过在思维中分离出各内容的特点,通过这些特点分析它们的异同和本质联系,从而起到归纳总结及推理的效果。正如有人总结的:“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
曾经有教育专家说过:“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教师讲解,优异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教师语言的启发性,就是在教学时“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点亮”。古人也说过“画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教师的教学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学语言相应地应当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富有启发性的艺术效果。就是在教学时,教师的语言应富有问题性,给学生留下想象的余地,让学生能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由个别想到一般,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