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推法》的教学反思
发表日期:2010/6/22 12:42:04 作者:无 有780位读者读过
《倒推法》的教学反思
江宁区湖熟中心小学 谢强龙
数学和生活密切联系,课一开始,我先通过做一个倒水的小实验,让学生知道要知道原来杯子里有多少水,可以用倒回去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初步体会“倒推”的策略在生活中的价值,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设计从学生的可接受性入手,先带着学生从身边的事物进入学习的状态,为后面知识的新授打下坚实的伏笔。
在例1的讨论中,我着重从变与不变着手。首先出示例题,让学生观察,并提问:“当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后,两杯果汁中什么没变?什么变化了?是怎样变化的?”引导学生同桌交流讨论,根据学生的回答,我追问:要想知道原来两杯的果汁量,可以想出什么办法呢?——再倒回去。此时,我让学生通过表格的填写反思“倒回去”的过程,当学生填完幷叙述后再次演示课件,让学生充分经历倒推的过程,丰富对倒推的感性认识。在整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围绕“变与不变”,让学生在交流探究的基础上,借助课件,感受到:利用倒推可以化难为易,倒推不失为解决问题的一种好策略。
而例2的教学,把题目改编了,着重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首先让学生认识到这道题虽然与例1不同,但都要从现在的数量追溯到原来的数量;接着让学生自主摘录整理条件、探索解题思路;然后合作交流:即交流不同的整理方法和解决过程,也就是“将喝了的要倒回去,倒进的去掉”,或是整体考虑变化的实质,再倒回去。这样既考虑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也鼓励了学生富有个性的思考,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当然,这里还可以通过检验,再次让学生体验事情的变化是有顺序的,从而感悟到有条理的思考是很重要的。
第一个例题是师生共同完成,重点是感悟、体验、理解策略,建立用倒推策略解决问题的初步模型;第二个例题是学生自主探索完成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提升策略,尝试运用初步建立的模型解决问题。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倒推只是解题策略中的一种,具体操作时还需要其他策略相配合。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倒推的方法和技巧,教材安排了多条练习,在这个环节中我对书上的练习进行适当调整、重组,力求体现练习的坡度和层次。练习依次为:估一估、说一说、猜一猜。
“一半还多3毫升”该怎样?这是本节课练习中的难点,让学生借助画线段图的过程,这样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学生能很快地整理出条件:“先喝一半,再喝3毫升”,并倒推出原来有多少毫升。
为了让学生彻底理解本道题,我紧随其后,将题目更改为“一半少3毫升”,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对新知的理解,而且对倒推有了更深的认识,达到了把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技能的目的。
多种形式的强化练习加深了学生对策略的理解与掌握,使学生对策略的认识更深刻:这一策略不仅可以用在数量上的倒推,还可以用在空间上倒推;同时,对策略的应用也更灵活。
生活中人们对倒推策略的思考。【司马光“人离开水——水离开人”;牛顿“苹果落地——地吸引苹果”;法拉第“电产生磁——磁产生电”。】这样的设计照应了开头,同时也将学生的眼光从课堂再次拉向了现实生活,有利于学生自觉运用倒推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将“倒推”策略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
当然培养学生应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平时不断地渗透,不懈的努力。希望我们的孩子都能成为懂策略、会用策略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