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谢强龙>> >> 正文

让反思引领自己的课堂教学

发表日期:2011/3/7 8:26:31 作者:无 有613位读者读过

让反思引领自己的课堂教学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乘法》教后反思汇总

江宁区湖熟中心小学  谢强龙

教材简析: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乘法》从第1页至第9页,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基础上教学的。这单元内容非常丰富,内容分两段安排:先安排例1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普通笔算(两个乘数既不是中间有0的数也不是末尾有0的数),例1教学之后的巩固练习中渗透乘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再安排例2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包括口算几百乘几十或几十几、几百几十乘几十)。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进行有效正迁移,勇敢大胆的在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基础上,尝试探索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笔算方法;教学难点是正确进行竖式中部分积的书写定位和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笔算书写方法,即先从个位起依次用各数位上的数乘另一个乘数,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积的末位就和哪一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例题呈现的是生活中常见的小区场景以及环保低碳生活素材,学生对此有很深的认同感,因此课堂引入很顺利,探索起来也比较容易动起来,连一些数学潜能生也能独立解决其中某些问题。所以我感觉自己四(1)、四(2)班的孩子们学习这个单元学的非常有信心、学的很快乐!

练习都是先安排一些基本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笔算方法;再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改错题(如两个部分积末尾对齐、忘记进位等)和比较题(如150×28105×28等)帮助学生提高运算技能;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主要是速度、时间、路程类的数量关系和合伙购物比分开单独购物更便宜类的生活情境问题。

我的反思:

教完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一个单元,自己主要有以下几点想法:

1、关于教学价值观

“数学”和“语文”一样,作为两大工具性学科,作用地位之高不言而喻。作为学校教育课程的语数外三大学科知识之一,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怎样的教育价值,值得我们深思。以往传统的教学对于知识传授价值尤其看重,关注的大多只是作为“物”知识,而不是作为“人”的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学生在学习中的成长和发展,只是被当做学习的一个必然和间接的结果,其思维方式是把作为完整的人割裂为某些方面,强调这些方面发展的重要性,忽视了作为完整的人的生命发展。我们需要清理自己头脑中已经存在的、根深蒂固的、并已经转化为行为习惯的教育观念,更新教学行为,使新的教学价值观与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的转变建立关联并实现统一。而新课程理念研究下的计算教学,数运算的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培养学生判断和选择的自觉意识;②培养学生灵活敏捷的思维品质。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我都尽量仔细斟酌,如何在课堂上更好的体现这两方面的价值。

2、关于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学设计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传统的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大致都可以归结为目标抽象这一点上。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目标的设定,具体的行动策略就是:首先要整体规划长程的总体目标,其次是递进设计长程的阶段目标,最后度身定制弹性的具体目标。目标的分层确定,包括主要目标与次要目标,底线目标和提高目标。其次是四算的融合,包括口算、笔算、估算、简算。数运算的总目标:(1)学会运算法则,理解运算之间的关系。(2)学会选择合适的运算方法。(3)发现规律,建立数学敏感。各阶段目标:第一阶段的培养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判断和选择的自觉意识。主要在一、二年级进行。教学时以口算为主,将笔算整合在其中。也就是笔算不作为知识点来教,而是在口算的过程中带过;第二阶段的培养目标是养成学生判断和选择的习惯,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定的数学敏感。主要在三、四年级进行。教学时应以笔算结构为主,将口算、估算、简算整合在其中;第三阶段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形成学生判断和选择的能力,确立整体把握数学问题的意识。主要在五、六年级进行。在教学本单元课之前,我认真阅读了备课手册,上网学习了多份教学设计,尤其是ME博客上的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后心得,原来就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都得深思熟虑,而且思想上时时处处要有“串联”和“并联”的意识。以后备课的时候,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细致地进行考虑:既考虑教材的编排意图,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特别是我两个班的孩子的认知基础!

3、关于教学要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运算,有以下具体要求:①计算习惯。(先估后算再比较,估变成自觉行为);②融合渗透(估算的融合渗透,简算融合在其中);③起始课之后要注意整体进入;④具体课的过程中要注意逻辑层次;⑤ 过程中的拓展。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出示题目后,都会引导学生先估后算,然后用估算的结果来检验实际结果。不能把口算、笔算、估算、简算完全分开,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选择意识、判断意识,培养学生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方法的能力。ME博客的有些优秀教师的文章说,方法没有最优,只有最适合。这种理念深深地影响了我,就因为我们“最优化”的思想根深蒂固,所以总是想把“最优化”的方法教给学生,却往往忽略了问题背后的具体情境。其实任何方法的选择都应该考虑问题的背景,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要引导和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方法的意识,教师首先就得努力地摆脱固有的思想框架,教师走出来了,学生才能有机会走出来。

4、关于资源捕捉与利用(即对课堂学生表现的应对措施)

为了形成师生积极有效高质量的互动,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需要从原来封闭的控制式的教学向开放的教学转换,开放的教学其核心是对教学中“人”的极大关注。在本单元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从归纳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直接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并作方法的总结和归纳。尽管在教学过程设计时,我已经对学生可能有的答案作了充分的预设,但在课堂中,面对学生,仍然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由开放的导入而生成的丰富的学生资源,打破了旧的课堂秩序与平衡,这对已经习惯四平八稳的教学模式的我,是个严峻的考验。所以在“一放”之后,接下来的“一收”,我显得有点手忙脚乱。面对多元的、不确定的和意料之外的信息与资源,我们教师的回应反馈是选择“收”,还是选择“放”,或是选择“收放有度”,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捕捉、判断、选择、调整的意识和能力。所以教师自身也面临着太多的判断与选择的需要。看来教师捕捉资源的能力,应该是一项新的基本功了。学生动起来了,并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要在搜集处理这些信息的水平上,做只有也应该由教师来完成的更高水平的“动“,通过教师这一层面的“动”,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交互反馈”是为了促进课堂教学的“过程生成”。即通过教师的倾听和捕捉、点拨和组织,使师生向着有效高质量的目标“互动深化”地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又可能动态地生成出许多新资源:包括新的问题,新的认识,新的方案,等等,也就是说,教师的回应反馈将直接影响课堂的进展,是课堂教学过程是否往纵深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有效的“回应反馈”能使课堂教学过程不断地往前推进。概括起来,我认为以下几种情况,教师需要做出相应的回应反馈:第一种情况,当个别学生资源对于全班学生有价值时,要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体验;第二种情况,当不同学生对知识有所体悟,并产生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见解时,教师需要及时地进行梳理并加以提炼和提升;第三种情况当课堂中有学生出现说不清道不明或无法准确表达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从混沌到清晰。教师对课堂信息要有一定的敏感度,努力倾听和捕捉课堂中生成的学生资源。并对学生的信息及时进行分类处理,作出准确的价值判断,向着“育人”目标实现的方向不断调整和形成新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使教学的过程不断地得到生成和推进。

5、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种类繁多总是让人瞠目结舌、眼花缭乱,我希望自己两个班的学生能按下面的建议来要求自己,提高计算能力及正确率。

首先题目不能看错、写错,几乎计算中,总是时不时出现这样的问题。因题目写错而做错,这样简直是太可惜了。

其次列竖式时,相同的数位要对齐,有些学生习惯不太好,书写一点都不注意,计算一半时也会错,但是末尾有0,可以简便的方法也要落实。在课堂中会有一些典型的错误,把这些错例展示,让学生自己分析、解决,以便加深新知识的印象。

再次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及书写进位的习惯。口算是必要的基础,有些口算错误导致错误,100以内的加法进位,也有些学生会弄错,分析这些学生的错误过程,可以发现他们经常没做进位的记号。

最后用估算、末尾数等多种方法进行快速的验算。我觉得提高笔算能力,必须要加强口算能力和书写习惯,因此我会认真践行学校教导处提出的课前三分钟口算。

6、关于学生的学习习惯

要想学生学习能够持续稳定的进步发展,除了上边第5点的想法,我觉得要注重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

我认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主动记录课堂笔记的习惯;

2)完整表达与规范书写的习惯;

3)倾听和复述的习惯;

4)学生培养自己思维的灵活性与开放性(也就是不要盲从,要敢于质疑,不仅敢质疑普通学生的观点,也敢质疑优秀学生的甚至教师的观点)。

想到这里,我静心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行为,还是有很多做得不足、做得不到位的地方。确实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教师如果没有这种培养的意识,就不可能培养出习惯好的学生。

让反思引领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时审视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已经让自己能够越来越轻松自如的驾驭课堂,相信不断地反思与不断地改进可以让我和四(1)、四(2)班可爱的86名孩子们一起更惬意的遨游嬉戏在数学的海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