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一些想法
发表日期:2009/6/15 12:55:15 作者:无 有1496位读者读过
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一些想法
南京市江宁区湖熟中心小学 谢强龙
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正经历着深刻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变革,在社会转型和制度转轨的过程,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异常迅猛,受农村贫困及城市利益的驱动,涌现了民工潮及农民外出经商、学习等普遍的社会现象,农村进城务工的人数也日趋上升,导致了农村许多“留守儿童”的出现,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教育问题。离乡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女安置在其所在的城市,只能将其留在家中,由父母一方留下照顾,夫妻双双进城的家庭则将子女托付给老人或者亲戚朋友照顾。留守儿童特殊的成长环境和发展困境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些浅层次的分析,热切盼望引起社会的注视和重视,早日妥善完美的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确保每一个孩子都健康的发展,成长为祖国的栋梁。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多方结合教育方式
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也愈来愈多,农村机械化也基本普及了,出现了大批剩余劳动力,许多父母有一方进城打工或夫妻双双进城,导致了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的出现。我工作的学校是一所乡镇小学,所以自然也有许多这样的孩子,本班就有两位同学,一个是父母双方常年在东北做皮鞋,一年只有春节才回来一次,另一个父母在杭州做电信线路布设,三个月才回家四天。这两位同学和别的学生相比,就要内向、腼腆也懂事的多,学习成绩也能保持在优秀与良好之间。但就我所见、所闻并不是所有的留守儿童都能这样,更多的则是让家长操心不已、老师头痛不止的,不管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还是学习习惯都有很多的不足。所以我认为这种“留守”现象引发了一系列教育问题,严重影响了这些“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成为农村教育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现状
1.留守儿童成长环境及教育现状
父母外出打工的家庭多半是当地经济萧条、家庭经济贫困、生活困难迫于无奈才背井离乡,外出者中也有一部分通过合法经营、勤劳致富明显改善了家庭生活状况,而更多的农民仍然挣扎在温饱线上。就目前形势而言,我国人口流动主要是由乡村流向城市。网上查阅得知我国有近1.5亿的农民在外务工,打工者数量还在以每年超过500万的速度增长,他们的子女处在义务教育年龄段的约为2000万,其中超过1000万留在家乡, 因此,留守儿童也主要分布在广大农村,成为“留守儿童”。据不完全统计,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农村所占比例达86.5%。这些留守儿童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得不到父母完整而全部的关爱和教育。留守儿童一方面要承受家庭贫困的困扰,另一方面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农活,从而使他们原本恶劣的学习环境雪上加霜。另外,由于留守儿童与代养人的特殊关系,使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要么走向了放任自流和娇宠溺爱两个极端,要么就是只负责吃穿用对思想教育顾不上,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出现了种种问题。有的留守儿童因周边环境(如有网吧、游戏机室)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学习的兴趣和动机,逃学、打架等现象时有发生,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2.多数留守儿童的性格缺陷与不良表现
由于正常的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渗透,使得多数留守儿童形成了典型而独特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集中表现为:任性、冷漠、自卑、自私、敏感、自闭、不安等。很多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不良分子混在一起,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据自己的观察与调查发现多数留守儿童主要有五大不良表现,具体是:
(1)不诚实,讲蛮理,会有旷课、逃学现象发生,对老师的教育不满,甚至顶撞、辱骂甚至报复老师;经常骂人、打架甚至斗殴;常常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有偷窃扒拿现象。
(2)集体观念不强,班级荣誉感不强,喜欢追逐哄闹在班内拉帮结派,置集体和他人利益于不顾;经常在教室里大声喧哗,严重影响了班级稳定和他人学习。
(3)学习习惯不好,往往不能独立完成作业,不写、少写或抄袭他人作业,甚至请别人代写或强迫别人代写;考试的时候作弊时有发生。
(4)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兴趣不浓;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喜欢讲话甚至睡觉;爱看与上课内容无关的书,做与上课内容无关的事,自由散漫,要么上课铃响之后喜欢出教室玩,要么就是下课时间一到就急于离开教室去闲逛。
(5)多数沉迷于网吧、游戏机室、影视厅等未成年人不该进出的场所。
当然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除了极个别五方面全有外,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只是由其中的一至两方面。虽然说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这些不良行为也还没有涉及到违法犯罪的范畴,但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他们会逐步向违法犯罪法发展。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某些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正在接近或已经接近违法犯罪的边缘,为了这些留守儿童和其他所有孩子的健康发展,为了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美满,为了和谐社会的创建,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有责任拯救他们,就是这种责任感,促使我对此做了一些观察研究也有了一些思考。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留守儿童的问题表现多样,成因也相当纷繁复杂,根据观察和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1.家庭教育的因素
(1)代养人的管教不严密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个体产生终身的影响。多数留守儿童是父母托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或亲戚朋友代养,他们或忙于农活、或忙于家务、或忙于搓麻或其他事情、或由于隔代人的过分溺爱、或由于不是自己的亲生骨肉不便管得过严等,导致了这些问题的产生。
(2)孩子心灵深处的不安情绪太浓
家是生活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心理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儿童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父母的爱是儿童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基本的心理需要。但是,正常的家庭生活和亲子关系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无疑是一种奢望,长此以往,必将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也容易产生行为问题。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失去了依靠,加之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理解还不成熟,会产生很多的烦恼。这时的他们需要有倾诉的渠道,迫切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但由于是留守儿童,所以他们的不安情绪得不到正常的宣泄。再加上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差,在交友方面盲目选择,受不良朋友的影响,也是导致这些不良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3)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和不科学的爱
一方面,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儿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加上由于个别人没上中学、大学但通过做生意发财,导致滋生了一些诸如“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使得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另一方面留守儿童承受着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双贫困,他们与父母缺乏基本的情感交流和沟通,甚至有的孩子对父母产生陌生感,其发展所需的心理环境被无意识的剥夺,家长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迫于生计做出的无奈选择。他们往往对孩子产生愧疚感,有的父母以物质上的支持作为补偿,殊不知“金钱不是万能的”,情感上的需要和满足是别人无法代替的,更不是金钱所能够弥补的。而这种用金钱补偿感情的心理,往往导致教育效果的偏离,留守儿童有了钱物会挥霍、炫耀、攀比。
2.学校教育的因素
学校教育一般侧重学生在校时段的教学管理,重视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学业成绩的提高,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关爱不够,加之孩子父母在外,很难及时有效的沟通,对那些“问题学生”难以管理,缺乏相应的有效得力的措施和共同进行有效合作的教育伙伴来形成教育合力。在学校中,留守儿童经常受到其他儿童的歧视和排斥,使他们产生自卑、孤僻等情绪。还有一些农村学校,既没有心理辅导的专职教师,也没有可供学生真正得到娱乐休闲的处所。正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与学校和老师缺乏经常性的沟通,使得部分老师也忽视了对留守儿童的引导和教育,没有对他们投入更多的关爱,留守儿童感受不到集体人大家庭的温暖。被忽视、被遗弃的感受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发展,他们也选择了遗弃、抵制他人、抵制学习、学校。长期以往,学生在课业负担重又没人关心过问,会觉得生活枯燥乏味、心情郁闷低沉,久而久之积郁成疾。
3.社会教育的因素
当前的农村教育基础仍然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受经济大潮的冲击,“读书无用论”的大幅度蔓延。“金钱万能论”腐蚀了一部分商家的心,这些商家昧着良心赚钱,将营业性网吧和电子游戏等社会癌细胞向农村扩展蔓延。而这些缺乏关爱、心情郁闷的留守儿童,常常缺乏坚韧的意志,遇到困难,不能正确面对,往往选择逃避。惰性严重,贪图安逸,不愿把全部精力集中到学业上;受到挫折努能坚持,常常自暴自弃,当然很容易被绚丽的画面、有趣的情节、发泄般的快感所俘虏,便渐渐的沉溺于其中,久久不能自拔,心理和行为受到了严重影响,进而产生了一系列的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些思考
如何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品德、纠正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呢?通过调查研究和自己的实践经验,我认为要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的影响因素上“对症下药”,要做到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齐抓共管。
1.政府发挥关键的主导作用。
“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党的“十七大”中提出:“要保障农民工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可见党和政府对这个问题的高度重视。
政府各部门应该认真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把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纳入议事日程,从宏观政策方面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适时调整就学政策,降低教育费用,方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使农民工子女能够平等地享有当地教育资源。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落实好农村贫困生“两免一补”(免除学费、课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同时也重视提高农民的教育意识,为孩子的成长创造健康的家庭环境。政府应该依法加大打击非法网吧、影视厅、歌舞厅等力度,提高文化素养的纯度与高度,净化社会育人环境,给所有孩子的成长创造健康的社会环境。
2.对代养家庭教育功能的完善来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原本是留守儿童情感的栖息地、物质生活的后盾、安全健康的保障,是留守儿童的娱乐天地、天然的学校和今后发展的大本营,留守儿童本应该在家庭中享受着亲情和温暖,然而由于他们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留守儿童难以享受家的温暖。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而“人生最重要的关系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任何一种人生哲学如果不讲求这个根本的关系便不能说是适当的哲学,甚至不能说是哲学。”
马克思曾说过:“比父母心中蕴藏的情感更为神圣,父母的心是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火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象。”我认为外出的父母一方面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倾听子女的心声,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另一方面,全力支持子女的教育,保证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将子女的健康发展放在首位,要与学校和老师、代养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防止产生不良的思想倾向。
外出父母既要提供给孩子必要的学习条件,又要忌讳过度的物质满足。我能够理解家长以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其无法亲自照顾子女的愧疚心理。但即使是再多的物质和经济补偿也弥补不了子女见不到父母对其造成的心理“创伤”。相反,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往往为子女的错误思想和错误行为制造了温床与制造了条件,使他们难以抵制外界的诱惑,如沉溺于游戏厅等娱乐场所,进而会引发更恶劣的行为。所以父母应转变心态,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从精神层面上多关心子女。每逢时间较长的节假日,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尽可能回家,也可以接孩子到务工处与孩子团聚,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通过多种方式来弥补对孩子的爱,因为我认为心灵上的慰籍远远超过物质上的享受。
代养人要认真负责,既然接受了委托,就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贡任和义务,努力为其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娇宠溺爱,做到严与爱的结合,运用自己的情感和理智促其健康成长。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委托多人来管教自己的孩子。可以是长辈、远亲、朋友、老师甚至是与孩子关系较好而且学习成绩优异、表现良好的同学来帮助孩子。这样使留守儿童处于“多管”或“共管”之中。家长回家还要及时“补管”。十分重视孩子教育问题的留守儿童父母,可以尽量抽空回家,对孩子专门“补管”。对具有不良行为较多或不良行为较为严重的留守儿童,作为他们的父母应该从家庭的未来大局考虑,从孩子将来的前途考虑,更应该与学校老师配合,经常回家,对孩子“齐抓共管”。
3.积极优化农村学校育人环境,突出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
近年来,农村普及义务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但农村教育仍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广大边远地区依然面临重重困境,也成为激发留守儿童学习兴趣和动机的障碍。因此必须“深化教育改革,根据农村实际加快课程改革步伐。提高教师和校长队伍素质,全面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学校和教师应更多地关心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变化,增加情感投入,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应有的心理归属,还要与家长及代养人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注意发挥留守儿童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充分激发其学习愿望和动机。学校既要培养留守儿童的优良思想品德,又要教育留守儿童端正学习态度思想。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留守儿童的数量和比重仍呈增长渐趋,缺少父母双方或一方的关爱和教育的现象日趋严重,这已经是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作为学校要担负起教育留守儿童的重任,教育孩子端正思想,正视现实,不要因为缺少父母关爱和管教,就表现出孤独、自闭、自暴自弃等不正常心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教育留守儿童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的真正原因,理解父母在外打工的用意和辛苦,将此作为自己努力学习,健康成长的动力,教育孩子振作精神,奋发向上,树立长大后为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争做贡献的远大志向。
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指导和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指导,这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五之一,是非常重要与不可或缺的。学校应该设立心理咨询信箱,设置心理咨询室。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能开阔留守儿童的视野,陶冶留守儿童的情操,锻炼留守儿童的才能,提高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如果学校有丰富的课余生活,就能留住留守儿童的目光,慢慢的就能留住他们的心,就有可能让他们与自己的不良行为绝交。
我相信,如果给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多一份照顾、精神上多一份安慰和行动上多一份指导,“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留守儿童就会生活在“美好的人间”,他们就会健康快乐的发展与成长。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努力,就一定能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就一定能开辟一条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有效途径,就一定会为农村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成长提供一片蔚蓝而崭新的天空。
参考文献:
1.詹凤侠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2.李宝峰 《农村“留守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
3.危姗姗 杨艳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郭三玲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
5.黄小娜 吴静 彭安娜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不可忽视的弱势人群》
6.林 艳 《浅谈“留守儿童”教育》
7.于慎鸿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
8.冯 建 罗海燕 《“留守儿童”教育的再思考》
9..柏志英 《多措并举真情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10.田景正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11.熊 亚 《公共政策视野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讨》
12.王爱莲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
13.新浪网 《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