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题目的背面
发表日期:2009/5/25 12:47:26 作者:无 有679位读者读过
看到题目的背面
江宁区湖熟中心小学 谢强龙
最近碰到一道题目:小芳的家、小刚的家和学校在同一条直线上,小芳的家离学校有20.5千米,小刚的家离学校有15.5千米。请问小芳的家和小刚的家相距多少千米?
这道题目很有趣,也很有迷惑性,看上去很简单,但却是很容易出错误,学生往往拿起笔就写到:20.5+15.5=36(千米)答:小芳的家和小刚的家相距36千米。在我提醒说大家这道题有错误后,学生又在草稿上列竖式计算,七八秒后,齐齐说:“老师骗人,我们没有任何错误!”我又问:“真的没有错吗?”学生有些疑惑了。我再提醒说:“用线段图将理解后的题意表示出来吧!里面有关键句三个场所‘在同一条直线上’。”又过了两三分钟,学生又大声说:“我们漏了一种情况,还应……”。喊同学上黑板板演,真的做得非常棒!
第一种情况:小芳的家和小刚的家在学校的两侧
20.5+15.5=36(千米)
答:小芳的家和小刚的家相距36千米。
第二种情况:小芳的家和小刚的家在学校的同侧
20.5-15.5=5(千米)
答:小芳的家和小刚的家相距5千米。
全班同学看着黑板上的板演,绝大多数直拍腿,怎么就没想到了。我趁热打铁说:“有的题目就是这么非常隐蔽的不知陷阱,让我们这些单纯的人不知不觉就进套了!因此我们的眼力要锐利一些,再锐利一些,一定要看到题目的背面!”
学生纷纷说老师你再出一题让我们试一试,于是我就将曾看过的一题思考题写在了黑板上“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2.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这一次大伙都注意到了关键句“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因此也要分类:
第一种情况: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
45×2.5=112.5(千米)
112.5+18=130.5(千米)
130.5×2=261(千米)
答:东西两城相距261千米。
第二种情况: 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
45×2.5=112.5(千米)
112.5-18=94.5(千米)
94.5×2=189(千米)
答:东西两城相距189千米。
其实像这样的题目有很多很多,有的题目则更有挑战性一些,比如:
用10尺长的竹竿来截取3尺、4尺长的甲、乙两种短竹竿各100根,至少要用去原材料几根?怎样截法最合算?
一个10尺长的竹竿应有三种截法:
(1) 3尺两根和4尺一根,最省;
(2) 3尺三根,余一尺;
(3) 4尺两根,余2尺。
答:为了省材料,尽量使用方法(1),这样50根原材料,可截得100根3尺的竹竿和50根4尺的竹竿,还差50根4尺的,最好选择方法(3),这样所需原材料最少,只需25根即可,这样,至少需用去原材料75根。
还比如:向上抛两枚一元的硬币,落地后两枚硬币的正面都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聪明的同学们,你认为结果是三分之一还是四分之一呢?
给两枚硬币标上号码以作为区别,就当1号与2号吧,落地后的所有情况见下表:
|
1号硬币 |
2号硬币 |
情况1 |
正 |
正 |
情况2 |
正 |
反 |
情况3 |
反 |
正 |
情况4 |
反 |
反 |
看着表格,正确的结果呼之欲出,落地后两枚硬币的正面都朝上的可能性当然是四分之一了。
同学们,上面的题目你看明白了吗?要想看到题目的背后,说到位就是认真读题与审题,全面准确的理解题意,千万不要以偏概全、挂一漏万。能编写一道类似的题目考考你的同桌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