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谢强龙>> >> 正文

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及对学习的影响

发表日期:2009/4/28 11:22:34 作者:无 有828位读者读过

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及对学习的影响

江宁区湖熟中心小学  谢强龙

习惯是什么?习惯就是由于长时间的经验或重复在后天养成的一种比较固定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它也是一种与需要相联系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叶圣陶说过:教育无非是培养良好的习惯。的确,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养成一种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实在是比学会一些具体知识重要得多,从这个角度说,培养了学生的良好习惯,实际上就是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小学课程标准要求: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的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要达到这个标准,我认为应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教育阶段既是他们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又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与关键时期。一个人从小养成的行为习惯会长远地起作用,甚至会影响一生。如果培养得法,尽早形成良好习惯,不但有利于当前的学习,还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小学阶段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小学生的心理不成熟,判断能力较差,独立能力不够强,以及多变、善变、反复的特点,教师应正确理解和把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对待孩子真正做到爱得理智,教得及时,严之有度,导之有法,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约束,做到”“并重,以,用

引导和培养小学生形成什么样的良好行为习惯呢?我认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一个非常好的参考标准,对于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起着重要作用。我可以首先组织学生逐条学习,理解行为规范的具体条文,让学生明白应该怎么做,再根据班里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行为规范,并实行定量与定级相结合,鼓励学生按《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去做,并结合实际,提出管好自己的生活管好自己的口”、“管好自己的学习管好自己的手等要求。我个人觉得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1、身体力行法。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对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上,采取身体力行法。看到地上的纸屑,会当着学生的面,弯腰去捡。这个时候情形会有变化,看见老师捡纸屑的学生就会跑过来,捡起地上的纸屑,老师除了抓住时机表扬这位学生外,还要点出他的可贵之处。教师有这样的体会,当和学生一起参加劳动时,不但气氛更为融洽,学生也更加积极,因为无声的语言更富有感染力。

      2、引经据典法。学生容易看到自己的长处,不容易看到别人的长处,学生容易取笑别人的短处,不在乎自己的短处。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引经据典法。鼓励学生多看到别人的长处,多赞扬别人的长处。我曾经引用林清玄讲过的一个故事来教育学生,林清玄曾感于一个小偷的手法高超细腻,写文章感慨:一个小偷手法如此,倘若做它事,必定有所成。岂料一个不经意的赞扬竟然改变了这个小偷的一生,他后来成了拥有几家羊肉店的老板。

      3、角色转换法。也可称为问题转移法,把出现的问题像抛绣球一样抛回给他。班干部在工作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个别学生的刁难,采取角色转移法,效果较好。让这个学生充当班干部的角色,让那位班干部充当他的角色,让他体会做干部的难处,从而理解班干部的工作,支持班干部的工作。用自己的行为教育自己,亲身体会有时胜过无数次的说教。

      4、行为验证法。这种方法其实教师用的最多,大大小小的考试采用的就是行为验证法。教师在考试后的试卷分析中常常会说明平时的学习与成绩的因果关系,并举以具体的事例加以佐证。我曾做过一个实验,让学生验证对同班同学不礼貌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验证的结果是学生文明礼貌程度大大地提高了。因为绝大部分同学都感到对人不礼貌会不同程度地给自己带来麻烦,同时伤害同学间的友情,得到不礼貌的回应。

      5、后果预测法。小学生做事常常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事实上小学生也很难做到这一点。对于一些安全方面的不良习惯和行为,教师可以采取后果预测法。安全事故主要出在追打、交通、游泳、用电四大方面。在安全知识教育课上,让学生对横过马路后果进行预测,把车流量,车速,自己和司机的处理紧急情况的反应能力等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再举一些交通事故及数据,学生对横过马路的后果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6、欲擒故纵法。学生之间有时难免会发生磨擦,出现吵架,甚至动手的现象。对于这种情况,老师可能会采取对学生讲道理的方法,即讲清吵架动手打架对己对人对班对家庭造成的危害。但这种方法有时收效甚微,适当的时候采取欲擒故纵法,可以收到好的效果。比如说把两方叫到一块来,然后对他们说:你们吵(打)吧,老师给你们做裁判,同学们给你做观众,把能力尽可能地发挥出来,让大家看看你们的精彩表演,看看你们这样打下去有什么样的结果。这样的结果往往能让学生清醒地想到这样做的危害和坏影响,并羞愧认错。

7、明知故问法。要么是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做错了,要么是学生知道自己做错了,但就是不把它当回事,面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明知故问法。在课堂上,当有的学生开小差,或影响别的同学的时候,老师的暗示和提醒不起作用的时候,老师面对这个学生问:这个同学的这种做法对不对呀?大凡可以收到制止不良行为的效果。这种方法低、中年级比较常用,可以起到教育一个,提醒全班的作用。

     8、循循善诱法。由于小学生不成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需要教师百般的耐心和细心,真可谓是慢工出细活细活需慢工。教育面对的是各具特点又时时变化着的人,必须做到循循善诱,循序渐进,不能只用同一种办法,更不能一步到位,必要时不可一把钥匙开一万把锁,得用一万把钥匙开一把锁。

9、冷却处理法。事情发生了,却不立刻处理,而是放在一边,或者在侧面稍微提醒,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好好反省事情的前因后果,自己认识错误,自我教育。并不是教师对它不加理会,而是在一旁观察这个学生如何处理事情。这种处理方法一般用于平时比较调皮,却头脑比较聪明,自尊性比较强,正面的严厉的批评往往容易引起逆反心理的学生。对于这类学生来说,让他自己发现错误,并改正错误,是一种好办法,不然的话,可能会引发师生矛盾。

10、情理结合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老师的爱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阳光、甘露和沃土。没有一个学生不想得到老师的关爱,特别是那种残缺不全的家庭的孩子,更需要老师的父母般的细心呵护。但是只有爱是不够的,让学生明白事理也是很重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情的份量多一些还是理的份量多一些。

11、避重就轻法。学生犯了错误,最怕挨老师的严厉批评,老师劈头盖脸的批评往往使得学生脑子发懵,教育效果并不好,甚至还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那教师的教育就适得其反。教师可以先安慰学生,或谈些其它的事情,等学生情绪稳定后再指出错误,帮助学生查找原因。既让学生认识错误,更让学生感到老师给予的爱的温暖。

12、问题转移法。也可以说是另辟蹊径,另找转化的突破口。比如有的学生上课不认真,作业应付了事,经过多次正面教育效果不佳,教师可以考虑采用此方法。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如唱歌、跳舞、表演、制作、辩论、踢球等等,从目标、方法、习惯、意志、合作等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再引导兴趣的转移。

13、树立信心法。对学习困难学生,特别是有心理缺陷的学生,教师要加以偏爱,发现其闪光点,挖掘其潜力,树立学生的信心。即使是只有一点火花,老师也要设法使它燃烧起来,有了信心、动力和热情,就能推动学生不断克服困难向前进。教师要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14、对照对比法。现在的小学生大都喜欢追星,有自己的偶像,并且常常模仿偶像的行为方式。学校却很少有意识推出科学、文化、教育、体育等方面的偶像,或者校内各个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学生,没有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榜样的氛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开展学习榜样的活动,树立志向,陶冶情操,净化心灵,鼓舞激励,增强潜移默化的作用。

15、家校结合法。习惯是在教育过程中和个人的后天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小学生的一半时间在学校度过,还有一半的时间在家里度过的。马克思曾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家庭环境的传统习惯、生活作风、品德等,对孩子的个性、习惯和品德的形成同样有很大的影响。孩子是否诚实、文明、谦虚,等等,无不与家庭的熏陶和父母的潜移默化有关。因此,教师应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发挥家长的作用。家庭作为人生的第一课堂,培养青少年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家长的身教重于言教,我要争取让每一位家长成为我教育好孩子的得力助手与坚强盟友。

曾记得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在思想与行动之间有一道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道鸿沟填满。我作为一个年轻的班主任,力争通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与探索,通过自己的言传与身教,在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上下功夫,让每一个孩子懂得在学校要做一个好学生,在家里要做一个好孩子,在社会上要做一个好公民。

 

 

 

 

参考文献 1.杨宝龙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刘春茂  《教学与管理》

3.《小学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