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 >> 正文

和芮琼老师一起六读

发表日期:2010/11/8 21:48:31 作者:无 有554位读者读过

和芮琼老师一起六读

记得那是一次培训,芮琼老师,用她特有的方式为我们全体学员呈现了一场精彩的讲座。在老师的带动下,我们将久违了的“学生”角色重拾,回答问题的学员们有的脸儿涨的通红、有的言语显出紧张、也有的选择沉默是金……

我在"六读"文本的过程中,不断地叩问自己,不断地发现原来文本解读有如此的魅力,文本解读的重要性也在这次讲座中变得更加明晰。如果说:解读文本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座高山,那么我们就必须积蓄力量去攀登。

 1.与作者对话。
      
实现与作者的对话就是要理解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要表达什么样思想情感,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弄清作者想要说什么?也就是说,之所以作者这样表达,背后一定有一些相关的因素;之所以这样描写,一定有相关的背景。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到作者个人生平、历史背景怎样,当时有些什么思想,做到知人论世,只有做到与作者的对话才能实现对文本的准确解读。同时还要学习作者其它相关作品,了解作者的作品风格等。
        2.
与文本对话。 
       
教师细读文本是教材解读的重要前提,一篇课文不管以前有没有读过,有没有教过,都应该细细地读上几遍,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课堂上师生对话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之间的对话与碰撞。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教师对本文解读的独特性行影响着学生思想的发展。
    
《论语》只有区区几万字,可是根据台湾著名哲学教授傅佩荣先生考证,历代以来,至少有四百多家注解,原文每一句话都有五六种解法,而且每一种讲法都有道理。这就是说,《论语》的每一句话都是有生命的,他能够透过不同时代研究者的心得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可见,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特别是人文方面的书,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芮琼老师就一再叮嘱我们教材拿来后,首先要自己读,要不断的大声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而那些一拿到教材,文章还没有怎么读,就忙着找资料,看教参,上网搜寻各种教案设计,就是舍本逐末了。
       3.
与编者对话
       
教者要与编者对话,只有与教材编者对话,才能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任何一篇文章,置于特定的学段、特定的单元,有着它的作用与理由。而这又是你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明确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你就能确定教学目标,逐步实施你的教学。教师把握住了教材知识的系统性,就先等于抓住了教材的根本,授课时就知道哪些知识应该讲,应讲透,应拓展,应延伸,上课就不会无所适从,而是有的放矢,讲为学用。 
       
那么如何感悟、解读呢?经过老师的点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文本思路
     
一般来说,一篇教材不仅具有明确的文意,而且具有鲜明的思路。叶圣陶先生指出:思路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有时我们把思路成为文脉。一篇文章畅通无阻,不中断,不阻塞,或承接,或转换,或开合,一线贯穿,一脉相承。课文先后有序,条理分明。有纵向的,有横向的,有的纵横交错。因此要摸清思路,这样理解教材才透彻,遵路识真。
   
(二)感悟文本语言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载体,感悟文章要从语言人手,揣摩语言,品词析句,咬文嚼字,感悟文章中富于表现力的词语。潜心会文,披文入境,既掌握丰富、活泼的语言,又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感悟其中的文化、思想、情感。
   
(三)明确文本立意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写作是传情达意的活动,任何文章都不可能是无之作。在文章中起决定性的支配地位和主导作用。为此,读文本要深入理解,挖掘文意,透过表面找出隐藏在语言后面的内涵。要找得准,理解得透。
  
(四)体会文本的美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审美的要求: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因素,文本通过语言文字表现出许多的美的内涵,是小学语文领域美育教育的重要基础。
       
只有教师多角度解读文本,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会以最主要的问题和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语言材料,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沉重的收获,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向最遥远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