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恐龙 》反思
发表日期:2011/4/29 16:02:49 作者:无 有603位读者读过
《 恐龙 》反思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总结出“恐龙”的种类和形态特点,那么你能说说课文描写恐龙用了哪几种方法?(生较安静,只有几个人举手发言)
生: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方法。
师:讲得很好,那你能找找相应的句子么?
(正当我准备投影出示这些句子时。)
生:……
师:(一愣,然后充满疑惑)说说你是怎么知道这些说明方法的呢?
生:预习资料上有。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点头)
生:对啊!
(我又一是愣,随之就想在学生充满疑问的时候,若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让他们多读多记,下次应该会有印象,可是转念一想,学生死记硬背会很被动,而且很枯燥,今后再遇到,还是不一定能找出来,与其这样痛苦、麻烦,倒不如让他们先了解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推理出这些说明方法。相信学生自己参与、体验后总结出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于是我决定换一种方式。)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这句话,(出示句子)你从这段文字中读到了怎样的雷龙?
雷龙 :是个庞然大物,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
(学生思考片刻,跃跃欲试,兴趣盎然。)
生:雷龙是高大笨重的样子。
生:雷龙比大象还大。
生:我想雷龙的身体肯定很重,
生:雷龙一走就像打雷。
师:同学们倘若我这样写你看行不行?请说说你的理由。
雷龙:很大很高,走起路来很响。
生:(学 生深入思考,异口同声。)不行,雷龙究竟有多大,似乎没写清楚。
生:也不知道雷龙究竟多重。
生:没有比较的东西,我想象不出来雷龙有多高。
生:我家小狗跟雷龙比,谁更高大?
……
师:不知不觉中同学们说了很多关于这种写法好的好处,那你知道这种写法叫什么了吗?(板书)“作比较”。 “作比较”是种说明方法,可以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像,获得一个深刻印象的方法。同样我们来看看其他说明方法……
(一)合理安排流程, 灵活选择教法。
教学流程有许多环节组成,各环节互相关联,有着一定的先后次序,各环节可以预设 。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课堂有生成性,因而往往会出现一些变化。所以我们在精心预设教学流程时,也要考虑到可能变化的突发状况。先前的同学答不出问题就打乱了我的教学计划,即便有人说出答案,可是对于答案并不理解,也让我着实感到棘手。应为,自己看来,关于说明方法的介绍,一带而过,不仅直观而且,不在本课教学重点内,但既然出现了就得解决啊……这就是强烈的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学生一旦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老师就要及时采取巧妙的应急措施,调控课堂教学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纵深推进。
教学方法在课堂也起着关键的作用,它可以直接影响着学生一堂课后的收获。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教学方法可以预设但不一定要格守,随着课堂教学流程推进,要灵活选择。在教法上我注重了说明知识的生成,选择了适合孩子记忆的方法,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也就是,教师明察课堂,适时调控,灵活选择切实的可行的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了解知识生成,解决动态问题。
解决问题,获得答案绝不是几个学生或老师的专利,而是每个同学的权利,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权利,正视他们的疑问,老师相机引导,谈谈自己对“雷龙 :是个庞然大物,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这句话的理解,集众人之长解决问题,这样的过程也会变得活泼生动。本案例中,对于说明方法,一位学生说出了答案,却又找不到相应的句子,这让我深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一知半解。这位学生之所以会一知半解,是因为学生只关注了结果,没有注重答案的形成,导致没有关注说明方法定义,于是,我站在同学们的立场上思考,带领大家谈谈这样写的好处,带大家反方向推敲,结果好懂多了。有人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途径,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过程。案例中,我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智慧启迪,学生在与教师、文本的思维碰撞中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创造性的见解,学生彼此之间在在交流之中相互启发。《新课标》也告诉我们:“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的结构,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三)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无疑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忽视。因此,教学中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倘若这节课,只有老师按照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去了解说明方法,而不给大家交流、讨论、说出自己想法的机会,教师在讲解上面不是很轻松,学生在理解知识的生成会大打折扣。反之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后再随机提问,给学生一个交流的空间,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这样,可以让学生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理解课文内容,轻松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是个动态的过程,它必须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不断交流和反馈,才能实现控制和调节。每一个环节设置,教师都要有预定的目标和实施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课堂知识生成的过程随时随地了解教学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选用的方法是否合适,预定的目标是否可以实现。我们只有采取有效的策略,“审时度势,合理调控”,挖掘和利用学生的“非标准思路”中所具有的价值,我们才能做到“实效”。
我为学生的实在、大胆感到高兴!也庆幸自己是一线教师,没有错过这道亮丽的风景线。我没有按照我们“想当然”的观点去框定学生的思维,直接介绍某种说明方法,而是而是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大胆说,大胆想象的余地,从学生角度出发,肯定了学生,珍视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领悟到答案;同时在领悟的状态中受到鼓舞;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碰撞出追寻答案火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有了深刻印象,总好于死记硬背。当然最开心的是他们在满足中得到了发展,而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共同感觉到课堂生命力的涌动,使我们感到语文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语文而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