嚼嚼别有滋味
发表日期:2010/12/22 10:47:48 作者:无 有681位读者读过
嚼嚼别有滋味
湖熟小学 茅洪锋
苏教国标版第九册第3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著名诗人贾岛的作品。这首诗写得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此诗描述了寻访者拜访隐者不遇,却与童子互问答。全诗仅四句,20个字,笔墨虽不多,但曲折有致,读来耐人寻味。
一、平淡中见精彩。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浅近易懂,貌似平常,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涤荡起伏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种情况,蕴含着诗人随着问答进行心情的瞬间变化。精彩地表现了诗人贾岛由满怀希望到失望,再到燃起一丝希望,到最后彻底失望地离去。这种心情的变化,诗句中只字未提,但细细品读,跃然纸上。
从写作笔法上看,“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但可以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中,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问句隐含其中。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是童子补充回答。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说不定。这三番问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达完整,诗人贾岛采用以答代问的手法,仅以二十字表达清楚,这不难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所以在施教中,不能离开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不能囫囵吞枣,只有细心捉摸,才能体味到诗的妙处所在。
二、字词间品韵味。
这首诗,作者没有写寻访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过童子的答话,用极其朴素、自然的文字,从侧面描绘了隐者隐居的山林之幽深、壮美。这山林的形象同隐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教学时,在弄懂句意的同时,教者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松下”可见松树的高大,隐者住处环境的壮美与幽静;“采药”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异宝;“云深”,既写出了云雾的浓重厚密,又写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这些词语朴实无华,但寄于诗中,又显得不留痕迹。
三、碰撞中生智慧。
学习过程中,有学生提出:这位隐者是谁?是神仙吗?针对这一疑难,同学的回答各式各样:诗人、僧人、道士、采药人、医生……同学们各抒己见,有说:从“采药” 一词可猜想隐者是懂医术的术士,他采了药是为了医治山下的百姓。有说:“云深不知处”说明隐者的采药是在云雾缭绕的高山上,他不辞辛劳、不怕艰险,以苦为乐,别有一番乐趣。有说,他可能曾经做过官,可能是因为不满官场的黑暗,所以才隐居这里,她喜欢过这种闲云野鹤的生活。有说:“松下问童子”的“松”也有意思,是不是也象征隐士的品格像松树一样坚强,精神像松树一样长青,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的老人。……正是有了学生的交流,课堂才会生成亮点,课堂上学生才会意趣横生,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语文就是一壶美酒,有人觉得喝下去是辣的,有人品在嘴里却是香的。细细咀嚼,真的别有一番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