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茅洪锋>> >> 正文

坚持本位 彰显本色 提升素养

发表日期:2011/4/21 17:05:49 作者:无 有815位读者读过

坚持本位  彰显本色  提升素养

-----------上海语文课堂教学交流观摩活动有感

 

湖熟小学  茅洪锋

 

20114914日,非常幸运地作为江宁区小语团队的一员,参加了由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学校内涵发展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交流观摩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聆听了两位青年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近距离地欣赏了两位泰斗级语文大师支玉恒和贾志敏的风采,先后还倾听了谢利民教授、巢宗祺教授以及全国著名作文校长田荣俊校长的讲座,先进的理念、大量的信息都无时不刻不在冲击着我们的思维,启迪着我们的智慧。此次课堂观摩活动让我觉得不虚此行,心中也有许多的想法。

一.用教材教,首先要教好教材。

每册语文教材上都有近30篇文章,这些课文文质兼美,自成体系,都是专家进过反复筛选而保留下来的,经过多年的实践,内容十分符合小学生的阅读需求,情感价值上给学生以恰当的影响和引导,非常切合小学生学习和阅读。对于这样的课文,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去很好地品读其中的遣词造句之妙,体会文章谋篇布局之巧,学习文章表现手法之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经过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大家也逐步形成共识:教材不再是圣经,它是教学的“材料”或“资源”之一,教师不能唯教材是从。这一理念对广大教师改变课程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尽快进入新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且这一新的理念已被广大教师积极付诸行动。

但是却有少数老师曲解了新课程理念,断章取义,对“用教材教”的认识显然存在偏差,似乎不对教材动动“手术”,不进行改造,就不足以体现“用教材教”的新理念。认为用教材教,而不应该更多地依赖教材,于是就淡化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于是在教学中,每篇必改、每课必改,动辄换教学事例或素材,有的教师调整教学内容或重组教材,有的教师甚至对整课、整单元进行删改、变换,从而弱化了教材的“例证”作用。俗话说:举一方能反三。教材就是“一”,“一”你都没掌握好,试问你又如何去“反三”呢?“一”是基础,基础不稳,大厦何牢?

我们必须要纠正几种认识。

首先,改编教材不能等同于“用教材教”。“用教材教”是在正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同步发展的一种处理教材的行为。它需要教师不停留在教材本身所呈现的知识框架上,不受制于教材的设计,而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出灵活的调整,其意重在教师根据学生和教学资源的实际,艺术性地处理教材。而我们大多数教师所谓的“改编教材”只是对教材表现形式的一种改造,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改编教材,更谈不上是“用教材教”了。

其次,我们也不能随意地轻视教材。教材是课程标准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依托,是重要的课程教学资源。教材有其自身的结构体系,每课都有落实课标的具体要求和内容,所选取的材料虽然可能不符合所有学生的实际,可能不能满足所有地区的需要,但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权威性。随意地修改教材将有可能导致教材结构的松散、学习内容的缺失、能力目标的偏移等后果。

二.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

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给我们作了一个题为《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的讲座。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有一位老师在执教《詹天佑》一课时,讲到人字形铁路那一部分时,先让学生读课文,学生读了一遍,老师问:懂了吗?学生说:不太懂,老师接着说不懂,那好,大家看大屏幕,于是老师通过大屏幕用动画显示了火车通过人字形铁路的过程,学生通过观看动画,了解了火车经过人字形铁路时的情形。老师又问:这回懂了吗?学生说:懂了,老师很得意。但是,这样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了吗?没错,学生是懂了,可他们不是读懂的,而是看懂的。要得到学习结果,必须沿着一个学习过程来进行,这位老师不是运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问题,没有达到培养了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

什么是语文的手段?语文的手段就是听、说、读、写的手段,就是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运用语文手段学习语文就是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即运用听、说、读、写的手段完成对语文的认识,解决字、词、句、篇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支老的观点在他的课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课堂上,老师布置了这样的学习要求:请同学们各自放开声音读一次。支老提问道:老师提了几个要求?你能先总述再分述地回答我的问题吗

1:老师提了三个要求:一是各自读;二是放开声音;三是读一次。

师:非常好。这就是先总后分地回答问题。那你们会先分述再总结地回答吗?

2:一是各自读;二是放开声音;三是读一次。老师提了三个要求。

师:非常聪明。那你们还会先总述再分述,再总结地回答我的问题吗?

3:老师提了三个要求:一是各自读;二是放开声音;三是读一次。就是这样三个要求。

一个简单的问题,几句简单的对话,就将学生的思维一下打开了,同时也教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这就是语文的本色。

三.课堂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

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语感)。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为我们执教了《微型小说三篇》。课堂教学伊始,贾老师就纠正孩子朗读,从“小说”到“微型小说”再到“微型小说三篇”,贾老师不厌其烦,为的就是纠正孩子读书拖沓的节奏,体会语言流畅的语感,从而养成正确的读书方式和习惯。

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第一篇微型小说《恶魔约翰》,贾老师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说说恶魔是约翰的五个理由。先指名学生逐条说,然后让学生连起来说,用主干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避免了文章被肢解,同时也是教会学生正确表达的方法,养成整体思考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课堂习作的习惯。这次学习,发现上海的老师还是比较倾向于上作文课,课堂上,老师比较注重学生习作前的亲身体验过程,并引导学生适时地记下自己的感受和见闻,加强习作素材的积累,为后面的习作作了很好的铺垫和准备。然后老师会帮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说作文,这又为很多同学的习作提供了借鉴,激活了思维,从而保证了习作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