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本位 彰显本色 提升素养
发表日期:2011/4/21 17:05:49 作者:无 有1058位读者读过
坚持本位 彰显本色 提升素养
-----------上海语文课堂教学交流观摩活动有感
湖熟小学 茅洪锋
一.用教材教,首先要教好教材。
每册语文教材上都有近30篇文章,这些课文文质兼美,自成体系,都是专家进过反复筛选而保留下来的,经过多年的实践,内容十分符合小学生的阅读需求,情感价值上给学生以恰当的影响和引导,非常切合小学生学习和阅读。对于这样的课文,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去很好地品读其中的遣词造句之妙,体会文章谋篇布局之巧,学习文章表现手法之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经过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大家也逐步形成共识:教材不再是圣经,它是教学的“材料”或“资源”之一,教师不能唯教材是从。这一理念对广大教师改变课程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尽快进入新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且这一新的理念已被广大教师积极付诸行动。
但是却有少数老师曲解了新课程理念,断章取义,对“用教材教”的认识显然存在偏差,似乎不对教材动动“手术”,不进行改造,就不足以体现“用教材教”的新理念。认为用教材教,而不应该更多地依赖教材,于是就淡化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于是在教学中,每篇必改、每课必改,动辄换教学事例或素材,有的教师调整教学内容或重组教材,有的教师甚至对整课、整单元进行删改、变换,从而弱化了教材的“例证”作用。俗话说:举一方能反三。教材就是“一”,“一”你都没掌握好,试问你又如何去“反三”呢?“一”是基础,基础不稳,大厦何牢?
我们必须要纠正几种认识。
首先,改编教材不能等同于“用教材教”。“用教材教”是在正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同步发展的一种处理教材的行为。它需要教师不停留在教材本身所呈现的知识框架上,不受制于教材的设计,而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出灵活的调整,其意重在教师根据学生和教学资源的实际,艺术性地处理教材。而我们大多数教师所谓的“改编教材”只是对教材表现形式的一种改造,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改编教材,更谈不上是“用教材教”了。
其次,我们也不能随意地轻视教材。教材是课程标准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依托,是重要的课程教学资源。教材有其自身的结构体系,每课都有落实课标的具体要求和内容,所选取的材料虽然可能不符合所有学生的实际,可能不能满足所有地区的需要,但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权威性。随意地修改教材将有可能导致教材结构的松散、学习内容的缺失、能力目标的偏移等后果。
二.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
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给我们作了一个题为《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的讲座。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有一位老师在执教《詹天佑》一课时,讲到人字形铁路那一部分时,先让学生读课文,学生读了一遍,老师问:“懂了吗”?学生说:“不太懂”,老师接着说“不懂,那好,大家看大屏幕”,于是老师通过大屏幕用动画显示了火车通过人字形铁路的过程,学生通过观看动画,了解了火车经过人字形铁路时的情形。老师又问:“这回懂了吗?”学生说:“懂了”,老师很得意。但是,这样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了吗?没错,学生是懂了,可他们不是读懂的,而是看懂的。要得到学习结果,必须沿着一个学习过程来进行,这位老师不是运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问题,没有达到培养了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
什么是语文的手段?语文的手段就是“听、说、读、写”的手段,就是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运用语文手段学习语文就是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即运用“听、说、读、写”的手段完成对语文的认识,解决“字、词、句、篇”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支老的观点在他的课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课堂上,老师布置了这样的学习要求:请同学们各自放开声音读一次。支老提问道:老师提了几个要求?你能先总述再分述地回答我的问题吗
生1:老师提了三个要求:一是各自读;二是放开声音;三是读一次。
师:非常好。这就是先总后分地回答问题。那你们会先分述再总结地回答吗?
生2:一是各自读;二是放开声音;三是读一次。老师提了三个要求。
师:非常聪明。那你们还会先总述再分述,再总结地回答我的问题吗?
生3:老师提了三个要求:一是各自读;二是放开声音;三是读一次。就是这样三个要求。
一个简单的问题,几句简单的对话,就将学生的思维一下打开了,同时也教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这就是语文的本色。
三.课堂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
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语感)。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为我们执教了《微型小说三篇》。课堂教学伊始,贾老师就纠正孩子朗读,从“小说”到“微型小说”再到“微型小说三篇”,贾老师不厌其烦,为的就是纠正孩子读书拖沓的节奏,体会语言流畅的语感,从而养成正确的读书方式和习惯。
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第一篇微型小说《恶魔约翰》,贾老师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说说恶魔是约翰的五个理由。先指名学生逐条说,然后让学生连起来说,用主干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避免了文章被肢解,同时也是教会学生正确表达的方法,养成整体思考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课堂习作的习惯。这次学习,发现上海的老师还是比较倾向于上作文课,课堂上,老师比较注重学生习作前的亲身体验过程,并引导学生适时地记下自己的感受和见闻,加强习作素材的积累,为后面的习作作了很好的铺垫和准备。然后老师会帮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说作文,这又为很多同学的习作提供了借鉴,激活了思维,从而保证了习作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