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茅洪锋>> >> 正文

教师在知识之师和育人之师间准确定位

发表日期:2010/4/15 7:25:32 作者:无 有668位读者读过

教师在知识之师和育人之师间准确定位

 

湖熟小学  茅洪锋

 

411日下午,我们江宁区两批赴京挂职的校长在竹山中学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和交流,教师素质提升成了大家热议的一个话题。非常有幸的是,我们朱局长也亲临现场,和我们进行了亲切的交流,让我们受益匪浅,豁然开朗。他以“追问”、“反思”、“深究”、“民主”四个关键词为线,深入浅出地向我们诠释了新时期学校管理者的职责和管理方法。使我们进一步明确教师的自身角色定位:在信息来源异常活跃的今天,教师绝对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之师,而应该是充满智慧的育人之师。

一直以来,教师在人们心中是知识的象征,是文化人的代表,教师往往和“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等词语紧密联系在一起,家长们期待着老师多讲点知识,学生也为老师知道的知识比自己多而在心里顿生敬佩之意。殊不知,知识是无限的,是永远教不完的,老师带着学生学习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学生如果只靠着老师传给自己的一点知识,那是无法满足自身的需要,自己也很难超越自己的老师。再说,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又是何其多呀。只要在百度里输入自己想要知道的知识点,那显示出来的知识条又哪能是老师所能知道的呀?

因此,我们的教师绝不应该是简单的知识之师,应该是充满智慧、充满情感的育人之师。我认为这育人之师应该从这几方面来理解。

教给孩子建构知识的能力。育人必须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提高,尤其是孩子建构知识的能力,要改变过去只重视学习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的状况。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主导,是引导学生经历体验学习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经过自身的深入体会和实践,获取知识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陆游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样,学生获取的知识方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和自己原有的知识融汇贯通,从而构建的知识框架和体系。

培养孩子终身受益的习惯。好习惯必将伴随一生。课堂上独立阅读的习惯、边读边思的习惯、友善用脑的习惯、善于提问的习惯、和他人合作的习惯等,这些习惯的养成必将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有益。而这些习惯的养成,需要我们老师长期耐心的关注和纠正,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强调和巩固,需要我们老师充满爱心的责任和使命。

树立孩子健康阳光的身心。一个有责任的教师,应该站在对孩子负责的高度,来实施自己的教育行为,学生学习成绩的取得,绝对不能以牺牲孩子健康阳光的身心作为代价。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们的教育必然是失败的,我们的老师则成了罪人。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应该是积极乐观,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孩子,应该是自信而充满爱心的新一代。

新时期的教师,我们携手共进,同悟育人之道,共享育人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