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茅洪锋>> >> 正文

六十四本笔记本-----走进宣武教育之五

发表日期:2009/11/3 21:28:58 作者:无 有624位读者读过

六十四本笔记本

                         -----走进宣武教育之五

 

江宁区湖熟小学  茅洪锋

2009年11月3日  星期二 

 

今天是正式挂职的第二天,上午继续参加“星光杯”教学大赛活动,听了两节作文课。然后,我还和学校聘请的教科研顾问杨老进行了交谈,下午到北京市十五中听邰亚臣校长作关于学校文化的讲座。一天过得很快,也很充实,但我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要算是陶然亭小学教师的64本读书笔记。

陶然亭小学是一所老城区小学,占地面积很小,两幢教学楼加两个横头围成了一个小天井,再加两处平方,一个很小的篮球场,就组成了一个学校。学校目前在校人数约700人,23个班,64名教师(男教师只有5个,其中一个即将调到区教委小教科),但学校老师的工作状态非常好。学校规定教师上班的时间是7:40,但当我7:10到学校时,学校老师已经是满满当当、按部就班了。

今天我在校长室里看到办公室的茶几上放了四叠一尺来高的带皮笔记本,每本笔记本都比较厚。我没好冒昧地翻看,就请问张校长和白校长。当她们告诉我这是教师们平常学习作的笔记时,我感到很意外,同时又觉得非常敬佩,心中顿时产生了一睹为快的激动。在征询了两位校长的意见后,我和同组的夏校长开始翻阅起教师们的读书笔记。快速浏览加适当精读以后发现,这些读书笔记记得都非常认真,没看到书写龙飞凤舞的字。内容有规定的,也有自选的,所谓规定的就是学校的集中讲座或者专题学习,而自选的则是教师的教学反思或者读书笔记,学校要求每位老师每月至少要写三四篇,然后学校每月收上来翻阅一次,校长在教师的读书笔记上作阅读记录,对于写得比较精彩的还盖上五角星。

我在每一叠里分别抽取了两三本来翻阅,每一本都是那么认真,丝毫看不出有敷衍、糊任务的嫌疑。厚厚的笔记本已经记录了不少,每篇读书笔记都在两三页纸。再数数本数,不多不少,正好64本,和学校的教师数一致。

我深深地为陶小领导重视教师的阅读而感到敬佩。在当今这个容易浮躁的社会里,外界的干扰特别大,整个社会静不下心来认真读几本书的人比比皆是,而常常被社会视为“文化人”的教师,常年不读书的人比例也不会小。不管陶小领导采用什么方式来激励教师阅读写笔记,但我深深佩服她们的这种意识,并能付诸于实践,还一直坚持了下来。这种提高教师理论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做法,绝对是一种明智之举,更是对教师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一个人一天不读书,也许他还感觉不到什么,但一个人一个月不读书乃至一年不读书,他就会感觉到落后。有句名言曾经这样说:“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今天下午,在北京市十五中听邰亚臣校长作学校文化讲座时,他从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来诠释学校文化,在谈到显性文化时,他着重指出,学校最宝贵的文化就是:纯正的阅读精神。他指出当前的阅读存在两种病态:阅读贫乏症和伪阅读。所谓阅读贫乏症就是一年能真正捧着书本细细读个两三千字的人,少得可怜,即使是在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里,教师们也逐渐喜欢上用鼠标来点击新闻,进行跨越式浏览,这是一种泛阅读,专家称为“阅读轻功水上漂”。而伪阅读则是说,有的人没有进行深入,通常会通过网络经过技术处理,弄个什么书的读后感来唬唬人。他反复强调:学校的文化一定是和书有关的。

静心反思,我们都在学校积极开展读书富脑工程,让孩子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可我们的老师又有多少人在读书呢?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整年不读一页书,不写一篇读书笔记,最多偶尔关注一下网上的各类新闻或者当天时报。试问:一个不喜欢读书的老师,他怎么会认真地引导学生去读书呢?如果一个国家连老师都不读书了,那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了。

重视教师的专业阅读,势在必行,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