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茅洪锋>> >> 正文

品味宣南文化 传承华夏文明-----走进宣武教育之十四

发表日期:2009/11/12 21:15:26 作者:无 有568位读者读过

品味宣南文化 传承华夏文明

                         -----走进宣武教育之十四

江宁区湖熟小学  茅洪锋

2009年11月12日  星期四  中雪

 

历史上的宣南地区,大体上指今北京市宣武区的管辖范围。这里是一块宝地,有悠久深厚的文化积淀。人才蔚起、俊采星驰。大批著名的诗人、学者、政治家、艺术家曾经在这里居住过、活动过。宣南地区没有北京皇城内的宫殿巍峨、楼阁辉煌,也没有西郊外的水木清幽、园林秀色。这里地处湫隘,房舍简陋,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由于荟萃了大批历代的文化精英,留下了许多可资观览、可资纪念的种种痕迹。会馆、庙宇、戏楼、书肆、园林,有文物价值的古迹胜景,可说触目皆是。如果要历数“宣南文化”的丰富内容,可能要写一套多卷本的著作,会涉及经学史学、诗词文赋、琴棋书画、戏曲杂艺等等。陶然亭虽只是璀璨的宣南文化中的一朵小花,但隐现其中,却显得异常娇艳。

智慧的陶小人,紧把时代的脉搏,充分地挖掘并利用了现有的教育资源,深入研究宣南文化,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历史文化与学校课程有机结合的融合之路,开发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教材《宣 南 文 化---美丽、古朴的陶然亭公园》。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它是根据学校的性质特点、地理位置、条件资源、学生需要来确立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旨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促进学生健康和全面发展。它反映的是学生的个性,体现的是学校的特色。陶然亭小学在开发校本课程的目标上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达到:心灵纯净、双手灵巧、头脑聪明、体魄健康、实践创新。

学校根据学生实际,安排了这样的校本课程内容:

1.在1-6年级开设《古诗文诵读课》。他们选用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社区与文化委员会编辑出版的《中华古诗文普及读本》供1-6年级使用。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历史,继承中华民族文化,增强文化底蕴,提高文化品味,增强民族自豪感。

2.在低中年级开设《保健课》;在五六年级开设《心理健康课》。让学生在生活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和同学的交往中树立健康的人生观,激发学生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在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中感受世界之美,从而产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并将这一愿望凝成一种责任和动力,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全面发展。

3.在高年级开设《陶然亭社会实践课》,让学生了解宣南文化、了解陶然亭公园的历史和发展史,同时了解革命先烈在宣南的历史足迹,结合学校的百年历史,增加人文修养和文化底蕴,从而更好地落实校训:“仁爱、诚信、博学、健康”。

在刚刚启动校本课程的时候,由于没有教材也没有教师,他们经历了“必修课”、“选修课”、“校本课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校根据授课教师人数和学生人数,规定相应的学习内容,把学生平均分到各个相应的学习班中,学生按照老师划定的学习班进行学习,这样,限制了学生自由选择,有背于以人为本的理念。第二阶段:他们开设了选修课,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从组织和制度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选修课实行走班制上课,教务处根据各课程学生的选课情况,对上课时间、地点和人数作了统一安排。同时,要求各上课教师每节课都清点人数,维持好课堂纪律,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确保每堂课的实效性。《头脑风暴》、《机器人》、《智多星》信息技术等课程,让学生感受了科技的魅力;《诗歌朗诵》、《小作家》又使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里,回味无穷;《花雨伞》帮学生圆了一次画家梦,《超越、先锋》篮球队、《快乐垒球》使学生充满了对中国未来体育的遐想……校本课程的开设使同学们在平时紧张的文化课之余感受了另一种学习的乐趣,更在这无穷乐趣中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充实了自己,陶冶了情操,也使自己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第三阶段:制定校本教材纲要,自编校本系列教材,安排有特长的教师兼任校本课程,使校本课程更加规范、更加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陶然亭小学校本课程的开设,为学生安排了更多的学习机会,课程具有了更大的适应性。通过校本课程的构建和开发,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办学模式的多样化。

    在推进落实校本课程的过程中,陶小人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提炼,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之路,并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1.营造课程氛围,形成学校特色

    特点之一是活动育人。校园里面所有的教学工作,有机的、无机的,传统的、现代的,静态的、动态的,潜在的、显在的,都能发挥作用。也许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学的所有东西在他的一生中都没有用,可是有时他参加过的一次有意义的社会实践,都有可能对他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上《陶然亭社会实践课》时,他们有时就把课堂搬到陶然亭公园,让学生亲耳聆听员工的介绍,并提出质疑,学生对各个名亭的历史亲自作调研,回校进行整理归纳,学生的眼界在活动中开阔了,能力在活动中提高了,情感在合作交流中增强了,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意识增强了。

其特点之二是环境育人。学校的校园文化体现在“三风”中,即教风,学风,校风。当然,校园文化都有自己的理念,它不是写在字面上的,而是体现在风气当中。这种优良的文化、纯正的风气,不是教师在课堂上“教”会的,而是教师的模范行为“带”出来的,是向上的氛围“熏”出来的。

结合校本课程,学校不仅在西上坡古建筑院墙上画有古诗文作者的人物画像,还在教学楼二楼的走廊中精心设计了具有品味的诗配画的“古诗文亚克力展板”,让学生感觉到校园处处见诗文。还在三楼的走廊中设计了独具特色的图文并茂的“陶然亭名亭介绍展板”,让学生能在课余时间也能了解陶然亭的历史和名胜古迹。校园的文化氛围使校本课程教育融入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体现了学校无处不教育的教育理念。

2.着力培训教师,提升文化素养。

课程开发的主体是学校教师、学生和社区群众,要通过各种途径分层分类做好校本课程开发培训工作。教师是校本课程建设的主力军,是决定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校本课程不是教学层面上的一种教学活动,是课程层面上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是最能体现学生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

把教师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培训有机地融为一体,能促进教师持续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素质。学校马可洁老师在2006年参加区宣新杯综合实践课堂教学评优中做的《百年龙泉老校,今日陶然新貌》的校本课,学生们走出了教室,走出了课堂,学生们以导游的形式向听课的老师和评委们介绍百年龙泉老校到今日陶然新貌的变迁史,发展史,学生们的表现使听课的老师们耳目一新。

3.探索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发展

 为了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初步探索出实施发展性评价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学校的校本课程的评价分为对课程自身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情况及学生活动情况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注重“三维”。即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发展性评价,除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外,更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关注学生面对挫折和与人交往的方面的表现以及习惯的形成等。

  对教师的评价,重视教师角色的定位。看教师是否能成为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激发者、组织者、辅导者和各种能力与个性的培养者,是否关注学生的发展。采用自评,学生评,家长评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评价,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提高与发展,也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的过程,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只要始终抓住教育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个核心,校本课程开发就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学校环境,突出特色,培养特长,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真正发挥校本课程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