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茅洪锋>> >> 正文

惊雷迎飞雪 校本催新苗-----走进宣武教育之十二

发表日期:2009/11/11 0:19:15 作者:无 有679位读者读过

惊雷迎飞雪  校本催新苗

                         -----走进宣武教育之十二

江宁区湖熟小学  茅洪锋

2009年11月10日  星期二  阴转多云

 

今天,随同挂职学校的白校长二次来到宣师一附小,参加“三级课程”整体推进的思考与实践研讨活动,活动为期两天。今天的活动主要是学校的《构建新童谣文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校本建设工作汇报,听了两节新童谣与语文、综合实践课程整合的校本展示课,下午观摩了学校部分教师参加的校本研修《课程需要手拉手》,并听取了特级教师教研员孔祥旭老师的点评。

今天的学习活动虽然才短短一天,但却让我深有所获。就像这北京的天气一样,昨夜一声惊雷带来了到京后的第二场大雪,在这样的季节里听到雷声是极其罕见的。惊雷带来了飞雪,这宣师一附小的校本开发不就像这惊雷,为我们那些急盼待育的新苗带来了养分,促生新苗更加健康茁壮地成长。

再现今日的校本课堂

上午第二节课:语文课《童心童韵说“遗产”》。老师首先从第一首童谣入手,意在引导学生课堂应该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四(2)班同学做得正,挺胸抬头有精神;四(2)班同学很能干,电脑操作也不慢;四(2)班同学真聪明,听说读写样样行。然后又以一童谣谜引入课题:远看长长一条龙,蜿蜒万里卧山中,近看龙身石头垒,千百年来天下雄。一则小小的童谣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然后学生通过了解资料、小组合作、教师点拨,修改提炼,在课堂上将自己对祖国部分世界遗产的认识与了解,现场通过编写的童谣展示了出来,令人赞叹。最后,老师和同学们又合写了一首童谣:中国世界遗产多,保护文物从我做。不涂写来不刻画,文明行为人人夸。寓教于乐,学生在编写童谣的过程中,又受到了教育。

第三节课:综合实践活动课《跟头猴》。跟头猴是老北京的一种传统玩具,老师让孩子认识跟头猴,玩、做跟头猴,让孩子喜欢上了跟头猴,学生通过实践,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最后,老师和同学们又共同编写出了一首童谣。这样的课堂,充满了童真童趣,生动有余,韵味无穷。孩子在活动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传承了文化,得到了锻炼与实践。课堂的价值可见一斑。

童谣,也称儿歌或歌谣,是儿童乐于传诵的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短小韵文体。它是文学的一种体裁,也是儿童文学的组成部分。它是人生最早接受的文学样式,也是人生最早的娱乐方式之一。人从呱呱落地起,便受着韵律优美、语言和谐的摇篮曲的熏陶。童谣不仅给儿童带来欢乐,而且对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不可替代的作用。童谣伴随着儿童的成长过程并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宣师一附小不仅根据学生的作品收集整理出了学校的校本教材《童谣伴童年》,还引领教师将童谣的编写与学科课程的学习进行有机整合,有效地落实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工作,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和谐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意义是深远的,其做法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1.它促进了教学内容互为利用。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这需要打破教材是课堂唯一资源的旧有观念,建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资源互为利用,体现了教学资源的开放性。宣师一附小结合教育主题,应用童谣开展自我教育,使校本课程融入教育活动中,使童谣文化活动化、日常化,很好地解决了校本课程课时不足、校本课程目标难以得到有效落实的状况。

2.它促进了学习方式互为借鉴。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有效落实校本课程的重要研究内容。宣师一附小在过去校本课程实施的基础上,提出了“学、编、说、传、唱、演、画、书、荐、用”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通过多学科参与,促进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童谣实践活动,体现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学习方式的相互借鉴,使课堂生动有趣。

3.它促进了行为习惯互为影响。一个好的习惯会伴随孩子一辈子健康成长,受益终身。宣师一附小改变了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将行为习惯、价值观念、人生哲理等通过一首首朗朗上口、简洁传神、趣意盎然的童谣生动地展现出来,让孩子在学习童谣的过程中既感受到了祖国的传统文化,更引导孩子向健康积极的成长方向发展。

反思学校校本课程

“校本(school-based)”的含义是什么?从英文字面来理解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基于学校,是指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

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这一界定反映了校本课程的三种基本属性,即关联性、校本性和可选择性。

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在中小学多年来实施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课程开发策略,意思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

1.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重在不断地研究改进的过程。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实施者,教师有主动开发课程、实施课程的权利。正如人们所总结的那样,“参与式研究是最好的培训”。校本课程开发将教师的工作方式变传统型为行动研究型。对于教师提高科研意识、加快自身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宣师一附小正是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大批骨干教师在不断成长,在组织的各类比赛中屡屡获奖。

2.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学生在各种校本课程中各找其需,各显所能,自主选择,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力,个人的主动学习意识得到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校本课程实施的课堂上,丰富有趣的学习内容让孩子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提高,多元的学习方式让孩子的长处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挖掘,学习的动力得到了最大范围的激发,增强了信心,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张扬了孩子的个性。这些,都会对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宣师一附小的课堂上,孩子们敢于发言、争于表达、乐于评价,展现了积极生动地学习氛围。

3.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促进学校特色形成。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和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追求自己的发展目标、自己的教育风格,形成自己的学校文化,办出自己的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也是学校特色不断形成完善的过程。大量特色校创建的成功经验证明,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宣师一附小正是紧紧抓住“北京童谣”这一教育契机,使其在育人的过程中逐渐成为学校的品牌,为学校展示自己的办学成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承前启后、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研究性活动,也是一个求真务实、充满智慧的活动。作为教育人,唯有理清思路、确立方向、大胆实践、不断提炼,才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校园这块沃土上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