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应在“绿色世界”徜徉
发表日期:2008/12/15 13:53:11 作者:无 有860位读者读过
语文课堂应在“绿色世界”徜徉
江宁区湖熟中心小学——贾天春
内容摘要:
“绿色课堂”是一种能激发孩子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的心灵火花,使语文学习更具生机和活力的理想课堂。“绿色课堂”创设的是情感的课堂,互动的课堂,生活的课堂,和谐的课堂,人文的课堂。走进绿色课堂,关注绿芽发展,我们将真正享受到语文教学的诗意与真谛!就让我们徜徉与这“绿色世界”中吧!
关键词 :绿色课堂 生活的课堂 和谐的课堂
“绿色”,是植物的色彩, 是大自然的骄傲,象征着平静,也预示着希望和活力。现代意义上的“绿色”,不仅仅是一种生命的颜色,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人文精神的象征。而“绿色”一词运用于教育领域,则衍化为一种教育理念,一种艺术化的教育,一种将“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对人的爱”统一的教育境界。
《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引发了我们对传统语文课堂的反思,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我们试图构建一种能激发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们的心灵火花,使语文学习更具生机和活力的理想课堂,我们将这种理想中的课堂称为“绿色课堂”。我们呼唤丰富多彩、独具个性的“绿色课堂”!
一、“绿色课堂”——情感的课堂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在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欢乐的,教师起着主导性的作用。而课堂中的积极情感,更是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生命成长。
1.激情飞扬
教学的最佳状态,应是在教学双向互动中,教师的情感、文本的情感及学生的情感达到“情感共鸣”。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应该进入角色,充分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真挚感情,将作者之情化为自己之情,用自己之情感染学生之情,并将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呢?构建“绿色课堂”,就要求教师每节课上,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痛苦和挫折,都要调整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的第一情感因素,把自己对于课文、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个“四十分钟”。
2.爱意浓浓
希望别人赏识是人的本性,赏识能使人愉悦,使人快活,能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在“绿色课堂”中,“赏识”、“尊重”是教师示爱的一种有效方式。上课时,教师的口袋中要多带些“高帽子”,多说几句赞美的话、表扬的词,学生会带给你意外的惊喜!教师还要舍得放下架子,走进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的见解,“蹲下来和学生交流”。这样,课堂充满了“爱意”,教学才会由此变得轻松,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能自由自在地学;课堂充满了“爱意”,师生间才会尊重与理解,学生才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也不会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课堂充满了“爱意”,教师才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
让我们来看这样一则案例:我在指导学生读《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课文中的“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沃德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学生读的声音很大,没有把喃喃地之意读出来。我笑着说,你看来还不想让肖邦死去,还要他继续写曲子与敌人斗争。说着全班学生哈哈大笑。在笑声中,学生的紧张消除了,精神放松了,对如何读好课文也有了更深的认识。试想,如果没有浓浓的“爱意”作为基础,是不会有如此效果的。
二、“绿色课堂”——互动的课堂
教学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绿色课堂”的教学中,学习方式讲究多样化,教学目标注重互动生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动中求感悟、求创新,这样,语文教学才会涌动着生命的灵性,生成一种动态的美。
1.动中求“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因学而教,为学而教,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权利,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亲近”文本,在平和的、无权威的交流中,生成一个个新的视角。
如《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一文中,小女孩和她父亲围绕“对爱因斯坦伟大不伟大?”展开了不同的看法。如果按照我们的观点去框定学生的思维,认为爱因斯坦伟大那就错了。请看下面一则教学片段:
师:你觉得父亲和小女孩谁说得对?
(大部分学生都不假思索地选择了父亲,因为学生通过预习都对爱因斯坦有所了解。)
生1:我反对,我认为小女孩说得对。
生2:他们说得都是对的。
(众生哗然。师停顿片刻,投以赞许的目光。)
师:大家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很好!能说说理由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生1:(胸有成竹)小女孩说得对,因为爱因斯坦把时间用在工作上了。
生2:(迫不及待)小女孩说得对,因为她还很小,她的观点就是既要有研究成果,也要讲究卫生,两样好才是最伟大的。小女孩说的是实话,所以说我觉得小女孩也说得对。
生3:他们都把各自理解都说出来了,只因他们的要求不同。父亲的标准是有成就小女孩的标准是既要有成就,又要讲究仪表。所以都对。
师:(竖起大拇指)同学们都说得挺有道理。
案例中,教师敏锐地抓住教学中生成的问题,让学生在自我体味、自我表达中揣摩和感悟,课堂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
2.动中求“活”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的任务不是告知学生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停留在理解课文的层面,而是激发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觉,去体验,去思考,去交往,使语文教学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彰显个性,透射出生命的活力。如教学《船长》一课时,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船长它不怕牺牲,大公无私的品质值得敬佩,只是他只顾别人,,这么优秀的人牺牲多可惜。”提升为一个富有争辩性的问题:“船长好不好?”于是,一场课堂辩论便热闹地展开了,学生们激情荡漾,潜在的学习能动性和创造性被充分挖掘,他们在文本的世界里自由驰骋,在与文本、与同学的对话交流中主动建构,学有灵性,学有个性,课堂充满了鲜活和灵动。
三、“绿色课堂”——生活的课堂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其实,语文教学又何曾不是生活的阐释!语文与生活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生活是语文教学唯一的源头活水。如果我们的课堂脱离了现实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绿色课堂”呼唤让生活走进课堂,同时,也提倡让语文课堂向生活延伸。
1.让生活走进课堂
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对课本所记录的生活和自身的生活经历进行阐释。学生要在学习中体会生活的苦与乐,感受生活的悲与喜,从中获得生活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生活体验越丰富,他能感悟到的语文内涵也就越丰富。我们应当推开窗户,让语文课堂荡漾着生活的气息。
在新课标教材《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的教学中,我就尝到了甜头。《滴水穿石的启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干什么事要认准一个目标,坚持不懈才能有所成就。文章开始运用了一个故事即滴水穿石的故事。我也让学生走进生活,在讲这个故事时我就让学生去学校楼房滴水处,去发现:这里的地势已明显有不同之处,已有许多小凹地。告诉学生这才几年功夫,要是几百年,上千年又将是什么样。看到听到这些孩子们一个个欢呼雀跃,兴致盎然。……
在这里,没有了老师一本正经的讲解,没有了学生正襟危坐的沉闷,让观察、发现进入了学习,让生活走进了课堂。我们感受着孩子们张扬的个性和鲜活的思维,收获着孩子们多彩的想象和灵动的语言。
2.让课堂走进生活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语文课堂相对于孩子丰富的生活世界,是渺小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读好生活这本“大书”,听讲座、逛书店、看展览、观影视,乃至旅游,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让他们饱览更深邃的语文视野。如新课标倡导的低年级“生活识字”这一教学实验,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的商店标牌、电视上的广告用语、车厢里的宣传标语……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天地。
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我们的“绿色课堂”就无处不在。
四、“绿色课堂”——和谐的课堂
所谓“和谐”新华词典是这样解释的“配合适当很匀称。”
1、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和谐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新观念新理念要学习,且必须全面透彻学习,真诚地接纳消化,并内化为自身修养。因为观念理论的更新不只关涉到语文教育本身发展方向和发展状况问题,也关涉到能否适应时代社会需求,培养时代社会所需的人才问题。教学实践行为也要在新理论新观念指导下得到改进和提升,要用教学行为去体验观念的转变、见证观念的转变,要勇于实践新观念、用于运用新理论。现在的语文教学实在太需要观念的更新和行为的创新和谐一致,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注重语文教学新理念的体现,并结合教学行为加以验证。我想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有出路,才能整体革新,才能真正出现语文教学系统的生态花儿拥有无限的生命活力。
2、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和谐
现实生活是我们从事语文教育的大环境。因此,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的和谐,首先是整个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相通相融,成为生活有机部分,其思想性、审美性、价值观与时代生活主导意识合拍。其次,开发什么内容,选择什么内容,采取什么方式教学这些内容,教学到什么程度,与学校人才培养舆论氛围、学校教学条件和能创造的教学条件和谐。如欣赏散文,营造品位感悟氛围;教学诗歌,营造朗读抒情氛围;分析议论文,营造逻辑推理思辩氛围;听说训练,营造倾听倾诉氛围……作文教学的材料、命题、内容、形式、也要与学校环境、学生生活阅历、活动实践、思维能力、心灵情感世界和谐,一切低估和拔高的做法,都有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3、教的价值取向与学的价值取向和谐
现代教育着眼于人的潜能开发,人的全面发展,重在“立人”。语文教学以其自生的特殊性,更应当以发展学生、以“立人”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在教学中,重视开发人的潜能,培养人文素养,发扬人性,养育创新精神,健康审美情趣,锻炼实践能力。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其学,也不止把目光放在知识的获得上,也需要着力于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的自我培养,以及情感的认识的培养,让学生成为独立的人、成为健康的人、成为完美的人这一点上,教与学的价值追求达成一致。教的动力和学的动力汇聚成一股向前向上的强大力量,推动着教学不断进步,走进教育的理想。
4、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培养爱国主义感情”,“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些表述足以显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和重视。事实上,在语文过程中,良好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浓厚学习兴趣,都可以加大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产生对学生目标、学习习惯、思想情操、课堂境界的更好地追求,大大提高智力活动效率。特别是对他人作品中表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能全面而透彻地感受和理解,作出正确的辨析与评判,推动语文教学活动生动活泼地开展,使语文学习与训练不断深入而富有实效。相反,情感不健全健康、态度不端正良好、价值观歪曲偏差,即使只有其中一方面不和谐,也将导致对语文和语文学习的疏远,对言语活动冷漠,对作品思想感情的麻木,给心灵的成熟、自身的成长带来严重影响。所以讲学生只有在不断的情感体验、态度修正、价值观提升的过程中,实现这几方面的和谐统一,才能能动进取、坚韧不拔、成为充满活力的语文学习者、学问建设者和生活创造者。
五、“绿色课堂”——人文的课堂
专家断言:21世纪的教育是关爱学生生命发展、弘扬学生灵性的教育。学生作为一种生长着的生命的存在,它需要教师从人文的高度对其的生命发展加以观照,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创设放飞灵性翅膀的机会。也只有洋溢着人性之美的课堂,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
1.陶冶情操
语文教学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我执教古诗《示儿》指导学生朗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一句时,先让学生说说这句诗句的意思明白人死后一无所有,但是陆游明知此还要伤悲。伤悲什么呢?“但悲不见九州同”。教师的朗读充满了悲伤。教师便问:“他又放心不下的是什么?”学生讲:宋朝还没统一。“是啊!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同学们在读这一句。”从学生的朗读声中体会到陆游的爱国之情。在同学们每一次朗读中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与其说教师是在教朗读,不如说他是在培养孩子们的一种人文精神。在反复的朗读中,孩子们由即时行乐想到了伤心想到了祖国的统一,由此爱国之情迅速积聚,无声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
2.关爱生命
语文教学又是极具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为学生创造个性表达的舞台,要尊重学生富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表达,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这是最好的人文关怀。
我们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学生理解感悟。特级教师刘志春给我们讲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老师在教《捞铁牛》一课时,文中讲怀丙使用沙把铁牛捞上来的。教师就此问学生:这个方法好不好?此时大多数学生都说好,可此时有一学生站起来说这方法不好,用沙不如用人站在上面,又环保又方便?此时,老师猛然醒悟,干吗非得说“怀丙的方法好呢?”同学们的感受不是远比书本好吗?于是,就笑着说:“是呀,你这方法既方便又环保,你真聪明。”
这就是我们的“绿色课堂”,它因为关爱而精彩,当学生感到有一滴圣洁的露珠滴落在灵魂深处的时候,当他们被没膝的丰草所震憾的时候,当他们为蜻蜓的薄翼而感动的时候……凭借符号与语言、自然与生灵、真诚与热情播撒的种子,就已经在一颗幼小的生命里生根,发芽。我们也可以说,教育的目的达到了。
“春草年年绿”,走进绿色课堂,关注绿芽发展,绿色课堂是理想中的语文课堂,也是语文教学的新境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能真正与学生一道走进绿色课堂,在绿色课堂中徜徉,我们将真正享受到语文教学的诗意与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