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贾天春>> >> 正文

我们不需要应试教育

发表日期:2010/9/18 10:29:36 作者:无 有643位读者读过

我们不需要应试教育

湖小  贾天春

这几天闲来无事,下载了印度片《三傻大闹宝莱坞》(下载显示日韩投资片)来看,其实我对印度片颇有好感,因为电影片中含歌舞元素,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这次当我看了《三傻大闹宝莱坞》却有了另一番感慨!那就是他引发着我对教育的思考。

  《三傻大闹宝莱坞》故事情节很简单:三位在同一间宿舍青年兰彻达斯、法涵、莱俱在印度著名大学ICE修读工程学。法涵喜爱的是野外写生照,但父迫他修读工程学;莱俱则家境穷困及迷信。而兰彻是一位聪慧的学生。最后在兰彻的影响下,强调应试教育的院长改变了,三个青年都找到了自己的理想的归宿。
  故事集歌舞、剧情、爱情于一身,为的是讽刺印度的教育制度,把年青学生因学习压力而自杀问题严重、扼杀年青人的创意、以及贫穷问题和社会发达令人与人之间为前途问题而成了奴隶的实况都反映了出来。从中引人深思到我们教育问题。有一段讲述教授(该院的院长)对被逼得自杀的年青学生表现得毫无悔意,批评了教育当局对学生的惨况的漠视令惨剧发生。而多场的学生嬉戏歌舞场面,与两场学生被校方教授迫至自杀两种不同的片段融合起来,严厉的讽刺了印度的教育制度。我们现实生活大学生跳楼不也是如此吗?更有甚者,影片中院长一味追求大学的排名,不求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始终以学生的成绩来衡量一切。剧中的院长,总是教育学生们:生活是场比赛,当不了第一名就只能被人践踏。这样的教育方式培养下,像兰彻那样有创新思想的人总是受到抑制。影片多次描述院长边由专人刮胡子、边听歌剧午睡的一幕,配合着两个学生的自杀,而他却无动于衷,对这个体制的讽刺达到了顶峰。最后在智慧的兰彻同学的影响下院长该变了,他的好朋友法涵、莱俱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而且都取得很好的成就。我想这就是教育的因材施教,对人的评价要多种,体现了我们的多元智能理论。

这部影片让我联想到自身,其实和印度有些相似:分数决定一切,创新受到各种思想和体制限制;崇拜权威;根据途决定事业而并非个人兴趣;成功的标志是财富和地位……不过很庆幸,国家的中长期教育规划一再强调了我们的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这些关键词就是我们教育者以后为之奋斗的目标。文中还强调“我们义务教育段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各种考级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所以我们看到了我们教育的希望。我也坚信我区教育事业在朱局长的《江宁教育“十二五”发展展望》报告的指引下也一定会取的更辉煌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