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发表日期:2013/4/18 17:22:23 作者:谢强龙 有664位读者读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听“转化”的策略一课后的收获和思考
南京市江宁区湖熟中心小学 谢强龙
一、新课导入生动有趣更有效
课的一开始,甘师兄先运用猜三个字谜,72小时(晶),15天(胖),100厘米(来),牢牢的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并初步渗透了“转化”的意识,在猛火加油继续用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动画片《曹冲称象》,进一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思考:①曹冲将称“大象”转化成了什么?②为什么要这样转化?引出了学习的内容——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在这一过程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体验,感受到了运用转化的魅力所在!
二、知识梳理用“转化”串编成网络
甘师兄通过例1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不规则的图形可以转化成规则的图形。在转化的过程中,只是图形的某一部分位置通过分割、平移或旋转发生了变化,而面积或周长并没有变。初步体验转化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化繁为简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运用转化的策略学过的知识、解决过的问题,如:哪些形体用到了转化的策略(圆柱→圆锥、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哪些计算用到了转化的策略(异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分数除法→分数乘法、小数乘法→整数乘法、小数除法→整数除法),知识梳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转化”这一问题的特征——都是由未知转化成已知。这样的归纳总结,上升到策略的高度,增强了学生的策略意识。这个知识梳理串编的程序主要是让学生动脑想开口说的,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更锻炼了学生的口才!
在巩固练习这个环节中,甘师兄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实际问题,先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如何进行转化,然后让学生来说说“为什么这样转化”,引导他们通过课件展示转化过程,体会转化的好处(将相对复杂的图形转化后变得较为简单),深化对转化策略的认识,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寻找问题的答案,提高灵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72页“试一试”这个算式的教学中,甘师兄先让学生观察这个算式的特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分数的特点再接着写几个,让学生理解原题可以通过通分来解决,多写几个通分就比较困难了。借助图形指导学生从空白部分入手把加法算式转化成减法算式更简便(将相对复杂的算式转化成为简单的算式)。运用图形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从而使学生迅速地搜寻到解题的途径。
三、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
独立思考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品质之一。一些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已具有了“转化”的意识,在他们读懂题意后,借助课件图片上的清晰表象,自然地会想到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让他们尝试解决,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品质,又可以增加学生对“转化”策略应用的感性认识。并在合作交流中,明确转化的目标,探讨转化的具体方法,寻找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转化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好策略,增强策略意识。
四、扶放结合堪称妙,于学生遇困难处巧点化
练习的安排也是层层深入,逐渐做到从扶到放。开始的几道题,老师只要求学生说出转化的思路,当然不是随便说,甘师兄有意识的用填空的方式规范数学语言,指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路,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实现了数学与语文的有效整合。随后的练习,由让学生“说思路”到请学生先“说”后“写”,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球队的问题时,先故意向学生请教“什么叫单场淘汰制”,然后通过画图引导学生理解求比赛了多少场,就是转化成求一共淘汰了多少支球队,球队总支数减去冠军(1个)就是比赛场数,从而推导出n支球队进行(n﹣1)场比赛后才能产生冠军。为学生的思维营造了一个递进的认识过程。
五、教材灵活重组,变“教教材”成“用教材教”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甘师兄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科学重组,教学层次清晰。教学中,练习井然有序,呈现形式灵活多样,教学构思独具匠心,师生互动,营造出一种和谐宽松的对话环境,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多媒体的使用恰到好处,从形象到抽象,让学生体验了各种策略在具体情境中的应用。
以上是我感受到的五大优点,限于本人水平,肯定还有更多好的地方,我没有能够发现,还有两个小细节我要求甘师兄一起相互提醒共勉,一是对潜能生,我们要抱着鼓励和信任,相信他们认真听讲积极参与后能有属于自己的进步,不能苛求所有人达到同一标准,二是由于时间关系,最后快下课时,那道大小三角形的题目让学生交流时间有些紧张,其实李思桐同学已经说出了旋转,而老师没有听清楚,就否认掉了让她坐下去,看得出来当时这位女生很失望的,
综上所述,瑕不掩瑜,无论是在教学目标的把握上,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处处体现出设计的巧妙,在课堂上,学生是真正的小主人,给予了充足的时间和充分的空间,让他们去探究,因此我认为这是一节很成功的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