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茅成>> >> 正文

[原创]《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算理的“嚼头”

发表日期:2013/5/4 13:19:27 作者:茅成 有732位读者读过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算理的“嚼头”

湖熟中心小学  茅成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一课,其实蛮难上的,原因是涉及到算理算法的理解。

算理的理解是建立在情境、操作中;而算法是建立在算理的基础上的。算理为计算提供了正确可靠的思维过程,而算法则为计算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操作方法,是计算经验的积累。因此,在计算过程中,算理和算法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

本节课的进位加考虑到了两种情况:个位凑10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凑10个位有剩余。苏教版的数学书好就好在前后知识的联系紧密,在一节课中每个环节之间都能很好的过渡。第一个环节是计算24+6=?,教师用摆小棒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可以先把4根小棒加上6根小棒,凑成一捆,在操作的基础上理解算理是很有必要的。第二个环节,24+9=?学生可以在上一题的基础上解决问题,由于9大于6,所以24+9=24+6+3,抽象出此算式的前提是24+6,凑整的方式;还有种想法是4+9=13,20+13=33,这个想法的前提是一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两位数加整十数(不进位加),所以如何激发学生回忆已有知识点很重要,教师开头的口算是为之后的两道算式的算理埋伏笔的,这里的两种方法要进行比较,什么方法更加能够让思维更加顺畅?最后再来比较两道题的异同点,相同点都是要进位,不同点是何时用凑整法,何时用个位加个位,再把得数加上整十数。算法很隐蔽,没有直接给出来,而是要在通过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理解算理,在比较发现中建构算法。在由直观操作过渡到一般算法的过程中,需要重视表象操作这一中间环节。所谓表象操作,就是在具体实物操作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物操作的方法和过程,在头脑中进行类似的操作。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摆脱具体实物的束缚,更好地构建比较抽象的算法。

数论这部分其实很难教,学生也很难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