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贾天春>> >> 正文

语文教学需要“粗糙”(转载)

发表日期:2012/3/8 9:25:51 作者:无 有507位读者读过

                     语文教学需要“粗糙”(转载)

在许多语老师或是从事语文教学研究的工作者看来,“语文”是平凡而又神圣的。平凡在于每天都在教、都在用,并且就像鱼儿离不开水般地充满着生命的需要、充满情感的依恋。神圣在于“语文是一种形象,一种情感,一种思想,一种感悟甚至是一种艺术”。于是对于语文的教学也变得神圣起来,各种语文教学主张也如雨后春笋,观其课,在有些方面是高度的相似:精心的教学设计、精细的教学环节、精彩的学生发言、精妙的预设与生成……一些似乎都很精美,也趋于完美,但又总像少了点什么。缺少什么呢?“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的美有晴天的潋滟和雨天的山色空蒙,所以叫人叹绝;西子的美有浓妆艳抹的艳丽和清水出芙蓉的自然,所以叫人神往;我想,精致的对面是粗糙,是粗犷,我们的语文教学除了精致的语文,是不是还应该来一点“粗糙”?

为什么语文教学可以“粗糙”点呢?笔者试从三个维度进行解释,这就是“儿童”、“语文”、和“教育”,因为这三者恰好涉及语文教育的对象、教育本身和语文本身,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其核心是“人”。

1、儿童需要粗糙一点的教学

儿童是谁?《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中汇集了一连串给儿童的令人敬仰的头衔,称儿童是“探索者” “思想家”、艺术家”、“梦想家”,是成人之师,是成人之父,也是文化的创造者。这一切是源于近代的思想者“发现了儿童”。其实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也常常能这样地发现儿童:

在上二年级《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时,老师问:“想想还有谁会来到小池塘,做些什么呢?”孩子答道:四只小青蛙来了,在荷叶上练大合唱;蜻蜓来了,把荷叶当作停机坪降落下来;到了晚上星星和月亮来了,在荷叶上空眨着眼睛给荷小姐讲童话故事呢!老师说孩子们,把你们的话一句一句记录下来就是一首很美很美的诗呢!这个例子中,儿童为什么能成为思想家、艺术家、小诗人,就是因为教师用了一个问题进行启发,并且没有给孩子过多的限制,比如句式上的、字数上的等等。看似比较粗的而一个大问题却给了孩子自由想像和表达的空间,激发了孩子诗人的热情与情思。

同样是这个环节,另一个老师热衷与精心的指导,:首先给孩子看了一幅荷塘的flash动画,然后出示了一个填空“(    )来到荷叶上(       ),接着口头填空交流,并选择一个写在本子上。”令人担忧的事情发生了,孩子们说的都是flash动画中有的几样小动物,而且因为老师题目中是“荷叶上”,所以孩子们所有想像的地点都是荷叶上面,于是小诗人消失了,诗歌创编的环节蜕变成了造句的过程。

由此可见,儿童是做梦的时候,梦是模糊的,一旦精确梦就失去了梦幻的神秘和色彩,也就失去了梦的价值。儿童需要“粗糙”的空间和自由,儿童需要粗糙一点的语文教学。

2、教育需要粗糙一点

前不久报纸上登了一片文章,说一个妈妈一直努力给孩子一个精致、无菌(没有任何不良影响)的生活空间,为了这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她殚尽竭虑,只要发现学校、老师、同学有一点反面的不足就不能容忍,安排女儿转了好几次学,最后以这个母亲宣告自己教育的失败而告终

这个悲剧性的故事虽然比较极端,但它在一定意义上说明教育不是完全按照一个理论上的计划来按部就班实施的。孩子需要精细教育必须辅以粗放型的教育和管理,否则就会走像我们希望的反面。不过教育的“精养”和“粗放”一直也是家长、学校比较纠结的问题。在理论层面上大家都知道该精的时候要精、该粗的时候要粗。从操作层面上来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往往受到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亲情因素、安全因素、管理因素多方面的影响。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城里孩子被管理得越来越紧,被教育得越来越社会化,于是儿童就成了一个个的“小大人”,所有的好说、好想、好玩、好奇、好问的特性一一被社会化掉了。因此现在无论从教育的大背景还是从语文教育的小背景来看,教育的规律向我们提出了警告,过于精细的教育教学无法培养出合格、优秀的人才。

3、语文需要粗糙一点的教学

很多老师在教学中追求语言运用的规范、严谨这都是很好的,但是这个度怎样把握,是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比如我们不能因为教孩子要准确表达所以就让孩子认可遣词用句的唯一性。前不久在一位青年教师的语文课上,该教师多次引领5年级的孩子品析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笔者觉得这都很好,但她最后有一句总结,我不赞同,这位教师对孩子说“在某某句子中,我们只能用作者选用的这个词,因为只有这个词才是最准确的”。说实在,是否这个词是最准确的,可以再讨论,笔者担心的是讲台下的孩子产生一种概念型的定式,误以为真的只有作者选用的词语采是最准确的。其实在这个环节中只需要让孩子通过比较感受到不同用词会有不同的效果,没有必要追求一种唯一性,追求一种严格的紧密的准确性,因为这不是语文。

语文是什么?口头为语,笔头为文。语文有时候是精确的,有时候也是很模糊的,很难说哪个词用在哪里是最精确、最好的。在写文章的时候很多时候就是一种感觉的流淌再加上适当技巧的运用;很难说那种意境和感受最符合文本,更多的是“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多元。这也是语文妙趣所在,因此在这种时候,语文需要一定的“粗糙”,很多东西不要讲得太精、太透,不要让学生失去了咀嚼文字、揣摩意境的快感,不要让学生失去二度创造文本的学习过程。

 对教学中的“粗糙”二字又怎样理解呢?

1、不是破坏,是保存

粗糙二字都是“米“字旁,粮食没有经过精致加工,所以天然养分损失很少。语文教学的”粗糙“就是对文本——孩子的精神食粮不做过度的、过分的精致加工,让其原汁原味的语文味儿和作者的思绪尽量保存,同时也让孩子对于语文的学习热情、探索的精神与自我钻研后的收获也能原汁原味的保存。

2、不是限制,是自由

精致有时候意味着一种规矩和约束,精致的东西总是让人小心翼翼,生怕出错,精致的教学也是如此。提出粗糙一点的语文教学,正是为了避免对学生思想和才华的限制,给孩子充足的空间和时间,给孩子自己阅读、自己想像、自己品味语文的自由。有时候孩子们多么希望课堂上没有那么多环环相扣、令人紧张的教学环节,也没有一个又一个的追问,只是静静地看书、写字、任思想遨游,任胡说八道也没有关系,于是孩子阅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从“粗糙”中自由发展起来。

3、不是华丽,是朴实

时常我们也很欣赏语老师课堂上大段的华丽对白,不但辞藻绚烂,而且意义深刻,甚至字字珠玑。然而,我们似乎忘了, “天下之美莫大于朴素之美”。

如果能用朴素的语言来表达同样的情思才是最美的境界。当然语文的审美应该呈现出多样性、多元性,笔者只是觉得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别忘了给予孩子一种朴素的粗糙的美感体验。

4、不是粗劣,是圆满

提出语文教学来一点粗糙,绝不可以和粗劣的教学划上等号,“粗糙”在这里是一种哲学的态度、是老师宽大的胸怀和是深厚的底蕴所呈现出的一种教学的民主和开放、宽容和等待,在更为宽泛的范围里,老师有时候放手学生“在自由的小船上漫无边际的飘荡“,有时引领学生”在高速行驶的大船上航行“,这对老师来说要求更高了。这样的教育,不是粗劣,而是驶向教育的彼岸,驶向圆满。

5、不是对立,是融合

提出语文教学也可以粗糙一点,不是借“粗糙“二字和精致语文教学相对立。语文教学需要精致:主题把握精度深刻、教学内容精当合理、教学方法精巧有效、课外资源开发精当适度,这些都是好的语文教学必备的。提出“粗糙一点”是对现有语文教学主张的一种补充,在精致语文教学的同时给孩子更多阅读的自由、思考的自由,希望在语文教育中“粗糙”和“精致”教育能得到一种很好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