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杨铭>> >> 正文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发表日期:2009/5/6 9:22:40 作者:无 有941位读者读过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南京市江宁区湖熟中心小学  杨铭

内容摘要: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倡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较 “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更优化的学习方式。如何才能积极开展合作学习,笔者认为,在建构自主学习的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注意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其针对性和实效性,科学地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习惯  学习情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是许多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成效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但由于缺乏切合实际需要的合作教学策略,也有不少“为合作而合作”的“造假”现象发生。这就需要教师改进教学策略,把握合作学习的恰当时机,给予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技巧。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与价值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它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通过合作学习,能弥补个人思维狭小单一的缺陷,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充分给予每个学生展示自我和锻炼自己的机会;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

1、小组合作学习,是实施新课程实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有效措施。变革学生学习方法,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是实施新课程实验的必需。同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结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小组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集体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有相互间支持、配合,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所有成员进行有效沟通,能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交往、有效解决组内冲突,共同寻求提高学习效率的途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索,不仅能够较好的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更能够强化师生、生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而师生之间的平等交往或角色互换,既能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示范作用,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责任心。在知识共享的时候,集体合作学习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锻炼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而合作机制的形成,更易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是适应现代科技进步的要求。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国防、人民生活及整个社会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同时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具体就教育而言,一是要求学生掌握在现代科学领域中形成的新的基础知识;二是要求学生应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能不断地吸取新知识、新信息,以适应科技的快速发展;三是要求学生具有团结协作精神,过去新科技发明往往是一两个人研究的结果,现在的科学研究决非一两个人能完成,而是由几十人合作发展到几百、上千人共同研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既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更能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要求。

二、小组合作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

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就是要开发人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给学生思考、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

2、开放性原则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开放的学习方式。在小组合作中,学生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勇于创新。在合作讨论中,学生能充分自主,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让学生学习内容的开放具有选择性、学习目标的开放具有灵活性、学习过程的开放具有动态性、学习时空的开放具有广阔性。

3、创造性原则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实现自我。教师为学生的探索创新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并给予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在“游泳中学游泳”。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不满足于常规的解题方法,乐于并善于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观察事物并寻求不同的解题思路,以达创造思维不断发展的功效。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广泛采用的教学策略。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积极倡导下,各地便掀起了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热潮。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1、优化小组成员结构

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小组成员的性别结构、兴趣爱好、动手能力等搭配合理、结构优化,便能发挥较大的合作学习效果。因此,把全班学生合理搭配,在合作研讨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以优生带差生,相互学习,共同受益。按学生能力的优势合理搭配,有的口头表达强,有的观察分析能力强,有的动手能力强,有的思维能力强,把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既能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又能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按学生生活背景和社会环境合理搭配,在合作学习中,同学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思考,有助于同学们应对这种真实的社会生活。总之,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尽可能考虑小组成员的各种情况,达到结构优化,就能使合作学习产生更大的效能。

2、优选合作内容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系统、有结构的教学策略”。教师在选择这一教学方式时,应该是出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考虑。首先我们应该考虑学生完成这一学习内容需不需要别人的参与?如果通过其他简便的学习方式也能达到同样或更好的学习效果,那么就没有合作的必要。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相对比较繁琐的,或希望得到延伸拓展的学习内容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以此来保证学生合作的必要性,提升学生的合作兴趣。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呢?我认为选择活动的内容和确定讨论的题目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在学习笔算加法时,通过对几个学生的板演进行评价之后,在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这时小组每个成员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交流、互相补充,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这是学生自觉获得的知识,因此会记忆深刻。对于那些开放性的练习,在经过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再进行小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思维方法,互相促进,形成互动的学习氛围。再如学习了长度单位后,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时,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一个人无法完成,教师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每个小组自主确定要测量的四种物体的长度,一人记录,两个人测量,还有一个人监督测量并汇报测量的长度,小组成员合作完成。让学生感受到与人合作的快乐。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撞击点开展小组讨论。

3、培养合作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是提高合作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通过合作学习,逐步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听取别人意见、乐于动手实践的学习习惯。

      (1)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进行交流,既能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解决问题方式,又为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真正发挥团体的合作精神,这对于刚刚开始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尤为重要。过去学生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难于用语言表达。教师要耐心扶助,除教给他们一步一步的思考方法外,还可努力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2) 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会听是会学的前提,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必须要有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好习惯,才能发挥合作的效应,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在平常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地举手,不住地喊“老师,我! 我!”,更有甚者用胳膊把课桌碰得咚咚响,或者自己想自己的事,自己干自己的事,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交流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一是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并与自己的意见相比较;二是开展道德教育,使学生明确不认真听取别人意见,是一种不礼貌行为,也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逐步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3) 要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

  ①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很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

要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但往往会出现操作后仍不能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现象,这就是没有很好地把实践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必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组织小组合作分小棒,先把9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再把10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操作后让学生分析思考,比较两次分的结果并用语言叙述出来,接着要求用算式把分的结果写出来:9÷3=3,  10÷3=3剩1。教师再揭示余数概念,指导正确的横式、竖式书写,这样每一步操作都与思维联系起来,使动手操作促进思维的发展。

③要培养学生合作实践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操作活动,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教师在指导操作时,要有意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如教学圆面积公式时,把一个圆面平均分成若干个小扇形,再剪开各个小扇形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就必须两人以上合作才能操作,多进行类似操作,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合作操作的习惯。

4、创设合作学习情境

创设一种“需要合作”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因此,设计好合作学习任务后,教师应设法将合作学习任务放到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之中(如游戏、角色表演、团体竞赛、生活问题解决等),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使学生喜欢完成合作学习任务。如教学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以基本口算题2/5+0.5来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分小组计算,看谁根据原来所学的知识能计算?学生面临新的问题,跃跃欲试,情绪一下被激发起来了,然后鼓励学生去探求怎样计算。一些学生把2/5化成0.4,再加上0.5,另一些学生把0.5化成1/2,再加上2/5。教师适时让学生相互评议,展开热烈的争议,有的说化成小数计算较简便;有的说化成分数计算具有普遍性,教师见同学们都只说各自方法的优点,而没有看到别人解法的优点,又鼓励学生举例,并将举出的例题在小组同学练习,学生边练边议,双方意见逐步统一。学生自己归纳出了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教师要趁机赞扬学生的这种探索精神,以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这样,在合作学习中展开争论,既强化教学气氛,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求精神。通过创设情境,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才能主动愉快地去探讨它,要使他们感受到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赏心乐事。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时,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进去,倾听学生的意见,引发他们的疑问,对他们的学习实践给予帮助(如有针对性地提供资料,在方法上给予指导等),并在学生需要时承担一份任务。同时对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习策略、人际交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探究精神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培养。积极创设学生间合作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合作技能,建立恰当的规则,采取多种灵活多样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必定能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