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杨铭>> >> 正文

雪化了,究竟是什么(转载)

发表日期:2010/10/28 15:44:08 作者:无 有551位读者读过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及宣传力度的加大,很多科学的教育理念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相信很多人,包括学生家长,都听说了那个关于雪化了是什么的故事。雪化了,变成了春天。一个绝妙的而又只有儿童才能说出的话被老师制止了。于是很多人批评那个教师,进而批评整个教师队伍,进而批评教育。认为误人子弟者,乃中国教师;影响中国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者,乃中国教育。

   毋庸置疑,中国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是很多问题并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教育受一定历史阶段,受政治、经济的影响。我们从“一言堂”走到“群言堂”是经过很长一段时期的,这与政治有很大关系。我们的教育理念更新了,与经济发展有很大关系,没有电子计算机何谈信息技术教育,没有网络何谈网上搜索信息。像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教育的发展需要物质基础。教育也受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物质条件的制约。过去的教育与现在的教育比较,无论从内容,从形式都不可比,也不能比。一部教育发展史,就是一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史。

   “雪化了,变成什么?”如果向前推二十年,答案是什么?如果说“雪化了变成了春天”,专家会说答案正确吗?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前天听的一堂课。一位老师上《秋天》一课(小学二年级),老师问:“秋天到了,除了稻子成熟了,还有什么成熟了?”有个学生回答:“叶子熟了”,老师微笑着鼓励学生“你说得真好!叶子黄了,从树上飘下来,那就是叶子成熟了。”看来这个老师也了解“雪化了”的内涵,处理得比较恰当,我们这些听课者也听得比较舒服。既为学生的这种表现,又为我们自己能理解这种说法而感到高兴,看来我们进步了。但是我想如果专家们不做报告,专家们不说这是创新思维的火花,我们第一线的老师敢不敢说是对的?

    也许在我们的课堂上曾经有千万次这样的回答,而我们缺少一种观念,缺少一双慧眼,缺少一种胆量,致使很多时候没能发现,更谈不上鼓励学生,虽然我们希望他们做得更好。时代的局限,就像一张巨大的网罩住了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我觉得作为教师,特别是信息时代的教师,应该努力挣脱时代的束缚,走在时代的前面,走出权威的“光环”或“阴影”,去发现散落在我们课堂上的一颗颗珍珠,去开辟自由天地。教育是为下一个时代准备人才,教师是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操作者。教师应该是教育的代言人,所以教师应该对学生负责,对教育负责。面对批评与指责,我们最好的回答就是努力做得更好。

    走进现在的课堂,不难发现另一种倾向,学生说得多了,老师却不知道该如何评价了。只能是你好,他好,大家好。每个人都说得不错,那为什么好,好在哪里,就因为这雪化了的故事,大家对学生的评价都望而却步,采取回避的策略。听《曼谷小象》,一位教师对学生说:你们想像一下,小象还能干什么?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能擦桌子,有的说能拖地……而教师一概评价“好,真聪明!”真让我们这些听课者感到奇怪,现实中的小象究竟有没有可能做这些事情。是不是开放的课堂就允许学生胡言乱语。那我们培养的学生还有没有基本的道德观念,有没有是非曲直的行为准则。如果一切都可以凭借主观去判断的话,那还有没有客观世界的存在。我们是需要孩子的奇思妙想,但是连最起码的评价标准都没有了,那我们的教育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不是所有的雪化了,都是春天!所以,我们要善待而不能溺爱,信马由缰,到头来教育会无路可走,无路可退。

    雪化了,是春天,我们渴望走进教育的春天。相信我们的教育摆脱了种种束缚,抛开了种种困扰,也会有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

    闭上眼睛看教育,也许不合时宜,因为很多人都在外出学习。大家都在睁大眼睛,都在擦亮眼睛,想把教育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我总觉得教育的真谛就存在于教育本身,就存在于教育者本身。能够看到的教育形式总是一种表面现象,用言语所能表达的教育规律总是不完善的。走遍了南北西东,自己的教育还是要自己施行。风风火火的学习的同时更要潜心研究。

    闭上眼睛,向内追求,我想我们会发现教育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