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分钟课堂,也要一张一弛
发表日期:2010/11/20 14:56:46 作者:无 有659位读者读过
40分钟课堂,也要一张一弛
————在“节奏把握”中,磁化和谐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张”是快节奏,“弛”是慢节奏。有人把节奏当作是开启生命奥秘的钥匙。符合生命节律的课堂教学节奏,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陶冶学生的身心。我想,倘若我们能在教学预设时将不同的教学环节演绎成不同的节奏,带着学生在节奏的变化中经历数学学习的起承转合,那么我们的课堂将更富有和谐的磁性。
如《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一课,我便在教学中自然地融入了音乐的节奏。开门见山式地导入课题,当例题“60÷3”呈现时,很多孩子脱口而出“等于20”,这时趁热打铁地让他们说算理,并顺利地迁移到“800÷4 、1800÷6、6000÷3、420÷7”的算法,这一段节奏稍显明快地处理;而当学生在编题中出现了 “3000÷5”这道题时,孩子们的思维受到了碰撞:这回怎么不能用 “去添零”的方法算了?“去添零”的方法有问题吗?此时,我便放慢课堂节奏,引发讨论、交流,从而引导学生对方法的完善和补充,并顺势在回忆中开展数学思想方法的梳理沟通,引领学生向整个方法体系积极深化建构。在本课的巩固内化环节中也是如此,基本练习的处理上(如口算)采用快节奏,而在综合练习中放慢节奏,充分崭露思维,引发讨论与碰撞。这里的节奏运用,不是单纯的为节奏而节奏,而是为了让数学学习更具侧重点,让有限的课堂时间更具效力。当然,在教学中,应张弛有度,“张”,时间不可太长,应以学生身心不会过度疲劳为度;“弛”,也不可过度,应不致使学生注意力涣散。
教学中的“动”是指讲解、欣赏、讨论、操作,是“有声有行”的教学;“静”,是指学生的浏览、观察、思考,是无声世界。教学中的“动”,活跃课堂气氛,能使学生保持注意力;“静”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说到底,“动静相宜”实际上就是对各种学习方式的宏观布局:教学中,“动”多“静”少,只顾着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思维很少参与学习,就成了典型的活动课,迷失了数学味;“静”多“动”少,则学生容易疲劳,不能有效调动各种感官建构知识。因此,应考虑年级特点,“动”“静”合理搭配,低年级以“动”见长,随着年级的升高,要增加“静”的次数,延长个体“静下心来思考”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