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杨铭>> >> 正文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反思

发表日期:2013/3/3 0:00:00 作者:杨铭 有580位读者读过

      对照《课标》的理念,我对《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教学作了一点尝试。 

        一、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是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后学习的一个内容。如果我们对本课内容作一分析的话,会发现这两部分内容无论是在教材的呈现程序还是在思考方法上都有其相似之处。基于这一认识,在课的开始我作了如下的设计:  “今天我们学习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猜测?”  学生已经学过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这两部分内容有其相似之处,课始放手让学生自由猜测,学生通过对已有认知的检索,必定会催生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从课的实施情况来看,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如何找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面不是最小公因数?这一些问题在学生的思考与思维的碰撞中得到了较好的生成。无疑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课堂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二、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机会,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    

     “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猜测?”这一问题的包容性较大,不同的学生面对这一问题都能说出自己不同的猜测,学生的差异与个性得到了较好的尊重,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思想。不同学生在思考这一问题时都有了自己的见解,在相互补充与想互启发中生成了本课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充分体会了合作的魅力,构建了一个和谐的课堂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并不是那么高深莫测、可敬而不可亲。数学并不可怕,它其实滋生于原有的知识,植根于生活经验之中。这样的教学无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培养不就是教育最有意义而又最根本的内容吗? 

三、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通过学生的猜测,我把学生的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整理: 1    什么是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    怎样找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3    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而不是最小公因数? 4    这一部分知识到底有什么作用?  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最后让学生自学课本 这样的设计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在与他人合作与交流中逐渐完善了自己的想法。我想这大概就是《标准》中倡导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的应有之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