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张贤伦>> >> 正文

构建简约、高效的语文课堂之我见

发表日期:2009/11/9 9:56:54 作者:无 有949位读者读过

构建简约、高效的语文课堂之我见

江宁区湖熟中心小学  张贤伦

 

最近听了几节语文课,使我再次想起了1994年《江苏教育》第四期上刊登的徐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张庆老师的一篇文章—《堵不住烦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诚然,这几年,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语文课程改革成果骄人,课堂教学与以往相比,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在这繁荣的背后,也出现了一些背离语文本体,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华而不实的东西。为此,我觉得我们的语文教师应在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上下功夫。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以为应明确以下几点:

一、充分的课前预习是课堂高效的前提

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重要阶段是预习。小学生预习,必须按新课标的要求、教材体系特点,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依赖于他们的认知规律。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

(一)循序渐进,指导预习过程

南宋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安排预习,必须要按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扶到放、由易到难,逐步加深。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预习,开始可安排在课内进行。教师要具体的指导预习方法,细致地安排预习步骤。发现学生在预习中暴露的问题,及时纠正,认真小结,注意表扬鼓励,以激发预习兴趣。学生初步掌握预习方法后,预习就可安排在课外。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课内先学会预习呢?

l、精心设计预习方案。在进行每一单元、每篇课文的教学前,教师要精心设计预习方案,使学生明确预习的具体要求。诸如:字词的要求、读书的要求、理解的要求,让学生通过预习,对教材有一个总体印象。

2、读、思、圈、画。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应指导学生在预习时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作不同的标记。例如:文中的生字词用直线标出;需着重理解的词语用曲线标出,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来理解;遇到不懂之处打上问号,待上课时解决。

3、给课文加批注。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那些使人感动、让人有感触的句子,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想,培养思维能力。

课内预习训练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学生掌握了一定方法,形成了能力,就可以逐步放手,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加强预习。

(二)掌握技巧,培养自读能力

语文阅读课前的预习重点是读书,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在学生预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逐步提高要求,培养自读能力。

l、读通课文。“预习”中常提出:认真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全文讲了什么?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时,把课文读通顺,主要讲什么,心中有个底,才能逐步理解文章内容。

2、边读边想。学生预习时“一边读,一边想”,这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把阅读与思考结合起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3、精彩之处多读。文章写得精彩的段落、章节,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直至成诵。

(三)围绕重点,精心设计训练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引导阅读和写作。在布置预习时,要善于围绕训练重点设计预习方案,从而使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得到提高。只要我们重视学生的预习工作,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定能养成,学习能力定会逐步提高,语文课堂定能高效。

二、精妙的教学设计是课堂简约的关键

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是要有科学、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科学化、最优化呢?我以为应注意:

(一)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一定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让素质教育思想、以人为本理念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

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快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语文课堂不仅是语文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二)把握课堂教学的结构要素

课堂教学存在着三种主要结构:一是教材的知识结构,二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三是课堂的教学结构。教学的成败,从某种程度上讲,取决于这三种结构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教材的知识结构是形成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必要前提,课堂的教学结构则是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的中介和动力。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过程就是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不断同化或顺应教材的知识结构,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对于教师来说,就是要通过对学生认知结构和教材知识结构的分析,设计优化的教学结构,促进学生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总之,一旦三种结构形成内在的协调统一、和谐一致的关系,就能促使教学效率倍增,反之则事倍功半。

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我们应随着教学要素诸如教学内容、教学主体的变化,以及教学思想的发展与更新,不断地调整、充实、更新课堂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反馈,通过观察、提问、讨论、练习等,收集教学反馈信息。一旦发现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材的知识结构不协调,就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结构,以达到教学的最佳状态。

三、扎实的双基训练是语文质量提高的保证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因为它是构成语文能力最基础的东西。离开“双基”去谈语文能力的培养,无疑是缘木求鱼,舍本逐木。

(一)明确的“双基”目标

课堂教学需要有精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来引领。但是在“高调人文”的作用下,教师们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往往十分关注“人文的感悟”,致使所设置的目标只是注重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忽视了对文本遣词造句、表情达意方式的揣摩与感悟。比如,教学老舍的《草原》这篇课文,教者把终极目标只锁定在让学生理解草原不仅景色美丽,而且人很热情好客这一层面上,却不引导学生去揣摩文章的思路,去体会老舍先生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描写草原的景和人,抒发真挚情感的。

鉴于此,在教学每一篇课文之前,不仅要有感悟的目标,还要有明确的“双基”目标。比如:生字的要求:读课文圈画出生字,并查字典注音;然后认准字形,默记于心。生词的要求:读课文时,画出生词,先据语境推断词义,然后查词典或资料核对、理解,用词说话,做到能运用它。重点语句的要求:读文后划出印象深刻的关键性语句并联系课文,初步体会其内涵。语段的要求:读文后,把自己认为关键性的段落或精彩片段划下来,自行设计题目初步考查。文章主旨的要求:读文后,思索全文内涵,联系关键性语句和语段,初步体会文章主旨。

(二)定时定量的考查

学生通过自学,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尝到了获取新知识的甜头,同时也打消了依赖别人“喂食”的念头。这时候,老师不能急于带领学生学习课文,而要静下心来,精心整理课文“双基”要点,并在课堂上进行检查,当堂检测自学效果。诸如:听写字词,读通读顺课文,交流自学所得,提出自学疑惑……对于学生因自学而产生分歧的问题,教师分类整理,点拨、释疑。这样,教师既能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又能发现学生学习课文的薄弱环节,然后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精妙的讲解点拨

通过自学信息反馈,教师应针对学生学习实际,制定出课文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引导下,教师紧紧围绕文章重点,抓住“节骨眼”的问题带领学生学习课文。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学生通过自学,掌握了字音、字形、词义以及课文的朗读;了解了课文的线索和思路,可以提出:课文重点写的是什么?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和小组交流,在预习案上填空。这样通过学生自学、考查、教师精讲、学生小组交流练习四个环节,学生就基本上掌握了课文知识要点。

(四)适时的拓展延伸

既然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引导阅读和写作,因此,课文知识要点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归纳总结课文写作技巧、写作结构、语言特色等,使学生心中装下几篇佳作。如:《草原》、《雾凇》、《圆明园的毁灭》、《大江保卫战》、《烟台的海》等,都是很好的范例,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布局谋篇,掌柜写作技巧,为日后自己的作文写作打好基础。

双基教学应该是语文课上亘古不变的教学目标,不管新课程的改革如何进行,双基教学都不应该游离于我们的语文课堂。否则,就大大降低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偏失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四、恰当的运用留白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

语文教学中的“留白” 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创新的空间,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因此,作为我们教师,为了学生的发展考虑,在备课、课堂教学、作业等教学环节中都要重视留白。

(一)备课中的留白——把解读文本的权利交给学生

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说过:“一些老师看到我的备课笔记都很失望,笔记上没有详细的教学流程,只有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我个人的一些设想,我把解读的权利交给学生……”当时听到这句话我很吃惊,多少年来我们在备课时由教学目标,一直写到作业设计,甚至先提出什么问题,如何过渡到下一问题,都缜密思考,可谓设计得“密不透风”。现在想来,这样的备课显得是多么的专断,等于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哪里还有学生的参与成分!“把解读的权利交给学生”,这或许就是备课中的似无还有的“留白”。而要充分的留白给学生,教师除了对文本深透理解外,必须拥有丰富的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必须更多地关注课堂上的学生,对学生各方面情况作出分析,对自己课堂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大体的预设,并准备对策。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留白

1、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这个浅显的道理我们教师都懂,也都身有体会。然而,现实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生怕学生“收获”太少,或怕被同行斥之为“气氛不活跃,没有创新”,总爱对学生讲“时间有限,快速阅读”,试想,此时有的学生正在诗书的境界中徜徉,有的或许才刚刚入文,怎么可能做到深入思考你提出的问题呢?学生的主体地位当然也无从体现了。

新课标对“读”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许多教师也正在转变观念,把“读”作为课堂教学中一项重要内容。的确,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学生披情入文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和感受,在情感和认知活动中获得了自然而真切的感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积累了语感。当然,教师也不能随意留白,把“读”作为课堂上打发时间的工具,就如同画家作画“留白”要认真的推敲和处理一样,怎么“读”采用什么形式“读”,教师也要因学生和文本内容的不同,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2、给学生提供想像创造的空间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堂上学生的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总是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或想象对文本进行一番新的补充、加工和改造。因此,课堂上教师应对文章最易产生个性解读处进行“留白 ”,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为学生提供想像创新的空间。把课内阅读延续到了课外阅读。

3、留给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思考的时间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标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我们的语文课堂不是“舞台”,不能只由几个学习尖子和教师当主角,而更多学生只是担当配角或群众演员。课堂上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围绕一个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只有个别优秀的学生在举手,而其他学生还在静默思考,教师为了不使得“冷场”就迫不及待地让其回答,或自己“喋喋不休”地提醒。我想不论优秀学生的回答多么精彩,这一做法也不足取,因为教者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结论获得的过程与体验,剥夺了大多数学生的思考权利。因此,我认为教师要有足够“留白”的决心,特别要让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有足够多的时间来进行思考,因为此时的“冷场”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此时的静默迎来的或许是“柳暗花明”。

4、留给学生争辩、质疑的时间

课堂上面对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缄默,教师不可以一味地无奈等待,可以采取其他的“留白”策略,如我们可以表扬一下积极发言的学生,可以鼓励学困生对别人的回答争一争、辩一辩,或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讨论质疑,引发他们对问题作更深入的思考。   

(三)作业设计中的留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作业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辅助手段,布置适量的课外作业是必要的,但在作业设计上也要与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相适应,因此,我们也应该尝试着在作业中“留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其实,现在新教材中的课后的很多习题都体现了发挥学生自主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一特点。譬如人教版教材《凡卡》一课,可以引导学生续写—《信寄出以后》,从而使学生明白:这是一封根本无法寄出的信,凡卡的爷爷根本收不到凡卡的信,凡卡只有死路一条。

语文教学中的留白艺术远不止这些,也远不是这么简单。值得注意的是,强调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留白,处处留白,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同时,不等于忽视教者自己应有的作用。教师要科学适当地运用留白,方能有“意外”的收获。

以上是本人在构建高效、简约的语文课堂上的一些拙见,希望吸引大家的参与与高见。我深信:只要语文教师潜心研究,敢于实践,我们语文课堂的高效、简约之花一定会盛开在每一个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