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后反思
发表日期:2010/4/26 14:07:37 作者:无 有673位读者读过
《乘法分配律》教后反思
湖熟中心小学 张贤伦
乘法分配律是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学内容。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我力图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几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确定教学目标时,我将传统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变为“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乘法分配律”。教学的重点也由传统教学的重视结论的记忆、算法的模仿,定位为引导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感悟、体验数学规律,进而学会应用规律。
一、立足文本,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知识的学习不是简单的“搭积木”的过程,而是一个生态式“孕育”的过程。在设计教案时,我们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学习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解读教材,加强知识与生活、知识与学习者个人之间的联系,努力将“静态的”知识赋予“生命”、还原成“过程”。
二、主动探究,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教学中,我从口算导入新课,引出(10+4)×25这样一个特殊的算式。接下来,让学生猜想它的简算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再让学生举例验证方法的普遍性,最后由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整个过程中,我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想。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多向互动,注重合作与交流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师生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主动建构。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建构过程,正是学生个人的方法化为共同的学习成果,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生命活力得到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