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刘晓慧>> >> 正文

当理想遇到现实

发表日期:2010/9/25 20:29:43 作者:无 有628位读者读过

    理想遇见现实,我们是选择放弃还是坚持?

 

    刚刚在人生新的道路上跨步前行,如果曾经眼前是幻想的美丽风景,那现实却残酷得将一切变为白雪皑皑的冬天,在那里,你看到光秃秃的树枝外还经受着严寒的考验。

 

    我将自己定义为理想主义教学者。

 

    在我对所有学生一无所知的时候,我曾信心满满地写下一大堆计划,然而,那些早在与学生的接触伊始,就让我丢开了那些在这种状况下可有可无的东西。我突然间变得茫然,一时间,束手无策。我总是弄不明白,学生到底在想什么,课堂45分钟认真听我讲了没有?几个并不算难的知识点为什么对他们来说那么难以接受?多少遍地重复对他们来说才能起到预想中的效果?小孩子学英语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是兴趣使然,那当然对老师和学生来说皆大欢喜,可是如果让他背着包袱学习,那将是一场让他们无法忍受的煎熬。我们都说,小学英语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兴趣,但次之意是什么,我们心知肚明。在中国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无法摆脱分数的诱惑,所以,我试图去跟学生说,我知道你们学得很辛苦,所以请你们唯一让包袱轻一点的办法就是提高学习效率,用脑袋来抄单词,不仅仅是手,用脑袋来读书,不仅仅是嘴巴。可是,他们依然倔强地坚持着原有的信仰,用仅仅完成任务来表示对老师的尊重。

 

    理想,也就是一点理想而已。我理想地认为书中总会告诉我一些不知道的秘密,结果,不以为然。

 

    一时间很多事情想说。它们,与理想迎面相撞。

 

    上完第一节公开课,发现很多东西并不会按照我们预想的进程开展。作为刚刚走进课堂的教师,看上去是误解了教育的本义。星期四的是拜师学艺的日子,于是有幸与教导处的石主任成为师徒。上完课后的一次谈话,让我豁然开朗不少。谈话过程中,我将心中的想法一股脑地倒了出来,我很感谢师父面含微笑的倾听,也很感谢师父循循善诱中的启发。当然还有下午英语教研组的评课。虽然各位老师为保护一颗年轻心灵而言辞委婉,但是了解自己的人莫过于另一个自己。静下来仔细想一想,我还是觉得将重点拉出来然后再整体感知课文是一个能够提高课堂效率的策略。难句长句还有新单词,新句型,对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来说,是前行中必须清除的障碍,若是不先一个个击破,那么讲授课文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打开课本,按照顺序照本宣科,因为要听内容整体感知,对于原本听力训练就很少的学生来说,是很难完成的任务。然而,课堂的失败不是因为方法的正误,而是这节课缺少了最后回归课本的步骤。这是时间掌握不当出现的多骨诺牌效应,只要一关控制不住,便会节节倒,环环掉,从而影响课堂的质量。

 

    我要对没听明白我是到底在讲那部分的老师表示深深的歉意。可是我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讲解课文的时候,怎样才算回归课本?直到我说“OK, Let’s see PartA”这句话时,才能说明A部分开始讲解了吗?前面句型的提醒和纠正是算呈现还是导入呢?说实话,我到现在还是有点想不通的。

 

   备课是理想的追求,上课却能看到现实的差距。

 

    总是有人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其实,这句话在中国现实教育状况下,我总觉得显得有些苍白。我想,说这句话的人,一定是将老师神化了。一个班上的学生总能分出个好中差来,这是不可避免的。孔老夫子曾经都说“中者以上,可以语上也。中者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上课的时间,我们最多是拿中等左右的孩子作为衡量知识传授效率的标尺,所以我们看到那些方不能理解内容孩子眼中的无视,漠然,甚至冷淡。他们害怕发言,拒绝讨论,从不主动。他们身在课堂,心却在外。当看到这些情况的时候,心里难免咯噔一下,再加上课堂上其他的一些情况,教学计划会受到影响,教学节奏容易打乱。热处理用过,冷处理也用过,看到的结局并不总是尽如人意。

 

    现实就是现实,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总是会比想象中的要多。蹒跚学步的孩子总会摔那么几跤,才能走稳。而今,我莫过于一个孩子,渴望迈开自由的脚步却又有点力不从心,跃跃欲试又心有余悸。我们在路上,总有磕磕绊绊,也许很轻只伤皮毛,也许很重动到筋骨,这些都不重要,只怕,因为摔跤,拒绝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