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贾天春>> >> 正文

《天游峰扫路人》听后感

发表日期:2013/12/7 9:52:03 作者:贾天春 有1257位读者读过

                《天游峰扫路人》听后感

因为今天的雾霾,孩子不到校,学校组织教师观看了支玉恒执教的《天游峰扫路人》视频。感觉很有收获!下面主要从两点来谈谈。

一、         导入,立足生活真实。

师:(板书)天游峰,指着问学生,你们请去过?(有一位学生举手)好多同学都没去过,老师就先来介绍一下,天游峰是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位于武夷山景区中部的五曲隐屏峰后,海拔410,它独出群峰,云雾弥漫,山巅四周有诸名峰拱卫,三面有九曲溪环绕。

下面我们请那位去过天游峰的同学谈谈感受。

生:武夷山天游峰非常的高,也非常的险,那台阶好像直的一样。

师:他说的很好,下面看老师画天游峰及小道,你们从这幅画上看,觉得天游峰怎么样?(简笔画)

生:天游峰很高。

生:天游峰非常险。

生:天游峰坡度都接近90度了。

师:扫路人(板书,指着问)什么意思?

生:扫路的人。

师:在天游峰和扫路人之间加上“的”(板书),你觉得这个人怎么样?

生:这个人很勇敢,别上爬上天游峰都很困难,他却要扫天游峰。生:这个人很辛苦,天游峰有900多级台阶,上下一趟很不容易。

生:这个人很勤劳,他天天坚持扫天游峰。

师:你现在觉得这篇文章好不好学?

生:好学,主要就是让我们体会天游峰扫路人的精神。

以上的教学环节,主要是揭题、导入新课,老师似在和学生闲聊,实已完成了对课题的提示,对学生兴趣的调动,一切都那么井井有条而不着痕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天游峰”与“扫路人”的含义,无意间在两个词的中间加上“的”,不仅串起了“天游峰”与“扫路人”这两个无关的词,更使学生初步感悟到了扫路人精神之伟大。同时,通过“你觉得这篇文章好不好学?”这一问题来鼓舞学生的信心,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初读,联系学生实际。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全文,注意思考:文章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自由读课文。(读完后进行思考)

师:读了文章以后,你想说什么?(有什么就说什么,说什么都可以)

生:天游峰很险,扫路人却不觉得苦,为什么?

生:“900级台阶”有多么层楼高?

师:一层楼就算20级台阶,大家算一算。

生:有45层楼那么高。(自由说)

师:天游峰的小路真长呀!继续说读文章以后想说的话。

生:本文写的是扫路人,为什么要介绍天游峰?

生:为什么老人对天游峰的景色这么留恋?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马上来一一解决这些问题。

老师在初步感知课文时,就提出了“文章讲一个什么道理?”这一在初读时根本无法完成的问题,其用意:(1)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这和新课标注重课文整体性的要求相一致。)(2)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学生在以上环节提出的多个问题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些问题的提出都是学生初读课文以后,在自身语文修养的基础上所能提出的,真实的反应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学生提出的对理解课文内容有帮助的问题老师加以了肯定;较为简单的及时解决,如“900级台阶有50层楼那么高”并为解决下面问题“写了扫路人为什么要介绍天游峰?”打下伏笔。

二、         难点,实现情感共鸣。

对于“你觉得老人是个怎样的人?有什么精神?”这一难点的突破,老师更是作了精心的安排。由初读课文时问题的抛出,到帮助学生解决在理解此问题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再让学生谈对“三十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这一句的看法,并让学生反复的读,从读中去体会老人的豁达与自信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接着联系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这一句领悟老人的开朗与乐观;最后再次直接抛出“你觉得老人是个怎样的人?有什么精神?”让学生把前面领悟到的情感加以归纳与升华,实现与教师以及文本的情感共鸣!

这样突破难点,学生不仅弄得懂,记得牢,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觉得有什么压力,轻松的解决了难题,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使人顿生“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