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意识的能力(一)
发表日期:2013/11/22 0:00:00 作者:刘雪红 有603位读者读过
摘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就必须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需求,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自主探索信心,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一个愉快轻松的课堂教学气氛。正确对待学生中客观存在的差异,增强他们主动学习的自信心,优化课堂组织形式,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关键词: 引导 探索 创新
苏教版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的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放手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创造。
一、尊重学生需求,提高学生自主探索信心
1、教师要真诚关爱每一位学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需要同情和爱。当学生这些需要得以满足时,就能引起积极的情感体验,它不仅会引发学生学习的良好兴趣,而且能转化为学生内部学习的动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真诚的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学习上暂时落后的学生,教师更要给以鼓励、关心和同情。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要用和蔼慈祥的目光覆盖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和关注的,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一个愉快轻松的课堂教学气氛。
2、教师应正确对待学生中客观存在的差异,力争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并获得成功的机会。成功的体验对动机的激励作用大于失败的体验,尤其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会导致学生对学习丧失信心而产生厌学情绪;而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则能成为学习动机的“激活剂”。特别是小学生,对成功的事情易感兴趣,易产生成功感和自我满足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中客观存在的差异,努力了解每位学生原有的基础,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从而增强全体学生主动学习的信心。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冒出的创新意识,要积极引导,倍加呵护,促使他们在得意之中不断的追求成功,而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要耐心、细致的点拨,给台阶,做铺垫。对他们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教师更要耐心的帮助寻找错误的原因,对他们改正后的成功,同样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增强他们主动学习的自信心。
二、优化课堂组织形式,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小学生富有好奇心,只要给他们提供适宜的素材,他们一定会很乐意地去参与思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1、重视直观操作。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的演示、学具的操作、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尽量让学生不仅用眼看,还要动手、动口、动脑,促使他们手脑并用,在活动中不断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思维随着动手操作而展开,而且使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学生可接受的形式。
2、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信息的多向交流中学习,讨论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做到取长补短,互相合作。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讨论题,鼓励学生在讨论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在学生展开讨论后,要主动参与学生讨论,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指导。
3、注重文本。指导学生认真读数学课本,课本既是学生主动学习过程的有效手段,又是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利用课本,做到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本,课中阅读课本,课后温习课本,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主动参与学习,在参与中学会阅读的方法,并能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