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兵法》读后感
发表日期:2013/11/8 20:36:24 作者:洪琳琳 有1193位读者读过
《班主任兵法》读后感
《班主任兵法》是一本对青年班主任有很高借鉴价值的班级管理类书籍。它主要以事例的形式,巧妙地把中国古代或近代兵法融入到班级管理实践中,跳出教育论教育,做教育,使得管理者在教育管理中能够游刃有余,“一览众山小”。 文中的每一个标题,都有强烈的“吸引眼球”的功能: “倒转乾坤”,“当头棒喝”,“敲山震虎”,“一石二鸟”…… 作为教育类书籍,我们读到的多是一本正经的文字,一些文章的题目,往往过于冗长沉重,在你还没有开始阅读的时候,就已经被题目吓住了。因此,当你的视线接触到本书那些灵动立体的文字时,你怎不“驻眼”停留!本书的奇特之处,还在于作者“平和”老师用看似平淡的叙述方式,把曲折的教育过程展示出来,让读者轻松或紧张地跟随学生或老师经历着很多心理的波动或震撼,使人身临其境,似在听故事或评书,饶有趣味。(当然,被老师用“兵法”制服的学生可能是另外一种感受。)平和老师对失败经历的痛苦反思、咀嚼,对个体学生的了解,对学生心理的把握,走一步看全局的能力,尤其是对兵法的熟稔,以及“震撼式”的教育方法,使他与众不同。我赞同薛农基老师在序中所说:“人在心灵受到强烈震撼的时候,那些恶习顽疾才可能崩溃,新的道德规范才能更好地建立,这与治病的‘沉疴用猛药’是一个道理。”“但是,震撼式的教育方式的运用必须避免一个副作用,即不能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疤痕’,因为 这会在学生今后人格的健康成长上造成隐患。”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一边为平和老师把兵法与教育的独特结合与阐述而叹服,一边却很是为他的学生捏了一把汗:当平和老师的学生,真得提心吊胆,一不小心,就可能因为自己的缺点,而掉进老师已经为他量身定做的“陷阱” 里。比如,《激怒制怒》中的杰伦,无端地被老师激怒;《破镜圆镜》中的梅兰与菊花,由原来紧密无间的朋友关系,被老师分崩瓦解。尽管最后的结局,是以“制怒”、“圆镜” 而圆满,但我心里却沉甸甸的:学生的心理安全在哪里?难道非得使用“黑”法让学生改正错误?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将来会不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把老师用在自己身上的“计谋”随意地用在不同的人、事身上? 读完全书,还有一个问题缠绕着我: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循规蹈矩,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仅仅是为了取得好的考试成绩?是人重要还是制度重要? 比如《围而不打》中的李艳芳,在诚恳地向生活部的李老师承认了错误之后,仍然免不了“在年级学生大会上被点 名批评”,且“失去了寝室长的职务,被取消住宿资格一个礼拜,尽管她的家离学校很远”。最让人无法接受的,应该是在年级学生大会上被点名批评了。我国的《刑法》对犯人还采取“坦白从宽”的政策,而我们学校的制度,为什么不能对成长中势必会犯错误,且已经承认错误的学生“从宽”处置呢?这样的方式,难道不会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 “疤痕”? 生命在于唤醒,“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陶行 知),《班主任兵法》对初入教师队伍的、还缺少必要的理论和经验的新班主任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它会使他们少走许多弯路;对于用心做教育的有一定理论基础、有自己一套经验的教师,它会给他们很多启发,但绝不应该成为他们的目标。真正的教育,应该站得更高,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