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王晓静>> >> 正文

我们的幸福

发表日期:2010/11/2 19:21:06 作者:无 有651位读者读过

    利用周末,学校组织班主任进行了一次培训,非常感谢孙小平教授给我们做的非常精彩的报告。会后我一直在思考,我们做教师的幸福吗?有多幸福?或者,影响我们幸福感的因素有哪些呢?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顺序排列成7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又将这7个层次的需要归结为三大类型:一是“低级需要”,即生理需要,也就是物质需要;二是“中级需要”,即社会需要,包括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3个层次;三是“高级需要”,也就是精神需要,包括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3个层次。根据人的需要层次,幸福也可以相应地分为物质幸福、社会幸福和精神幸福。

    教师首先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平凡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平凡人,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人,其次,是职业人,再次,才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所以,教师的幸福也满足作为一般人的幸福和作为一种职业的幸福,而不只把其限定在教育活动中的幸福。教师的幸福要建立在一般社会人和职业幸福的基础上,而不能使教师的幸福脱离“现实的基础”而神圣化。根据教师幸福的物质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统一,教师幸福的要素或结构大致包括如下方面:



       1.教师需要的满足影响幸福感的形成


       教师的幸福感正是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

     幸福既不是纯粹的精神体验,也不是单纯的肉体感官的满足,其本质是一种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一定的物质保证,是人生幸福不可缺少的前提。人自从出生,首要的就是生存,为了能够生存,就不得不为起码的物质生活而奋斗。因此,幸福不是超越世俗的愉快和满足,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的。教师的幸福也要有基本的甚至较充分的物质条件作保障,如果连最起码的衣食住行都不能满足教师需要,就谈不上教师能够认真教学了,就更谈不上教师能体验到幸福感了。所以,应当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不断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工资福利待遇,切实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这样才有可能使教师获得幸福的感受,相信教育是一种幸福的职业。
    幸福固然需要物质条件,但不能将二者等同起来。在肯定物质生活条件是幸福的基础时,也要充分看到精神生活在幸福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是因为人有思想、有理智、有觉悟。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和健康丰富的精神生活,即使拥有大量的物质财富,也不可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教师的幸福感更在于它的精神幸福,这表现在社会对教师价值的认可。教育是崇高的职业,每个教师都应当追求人生的价值和精神上的幸福,这就需要在奉献中得以展现和获得,而决非金钱所能衡量的。

     2、教师身心的健康状况影响幸福感的形成


    健康的身体是我们创造人生,享受生活的物质基础。对于生病的人来说,健康就是最大的幸福。不仅如此,精神的幸福也应该建立在健康身体的基础上。为了精神的高尚而不惜牺牲肉体,那只能是一种悲剧性幸福。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也就是健全的人格。心理学研究认为,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主要依赖人格特质,不同的人格特质会导致不同的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很多实证研究表明,外向与积极情感和生活满意有关,与负性情感无关,因而可以提高主观幸福感的水平;神经质则与消极情感相关,从而降低主观幸福感的水平。此外,自尊心、控制源倾向、自我概念等都影响主观幸福感。那些自尊心强,自控能力高、自我内部协调性较好的人,普遍地感到更加幸福。[6]对于教师来说,从事教育事业的兴趣,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爱,都是教师获得幸福感的独特人格特质。

    3.教师人际关系的和谐影响幸福感的形成

    人不是孤立的,而是生活在他人的世界中,生活在共同交往的社会中,社会性是人的重要身份表征。社会幸福是实现精神幸福的重要手段。一个人只有在和谐的人际环境中得到其他人的尊重和关注,满足尊重、归属、理解和爱的需要,才能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人际间的隔膜与孤独,不仅不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亦不利于心灵的陶冶和精神的圆满。心理学把人际的和谐作为幸福感的社会支持因素,认为具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的个体会有比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比较高的生活满意度、积极的情感和较低的消极情感。教师的人际和谐不仅是处理好教师人际交往中的种种关系,包括教育过程的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教师作为一个职业群体要得到社会的尊重,提高其社会地位,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经济待遇不等于社会地位,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并不是挽留优秀教师的好办法。为什么有很多优秀的教师“跳槽”离开教师岗位?仅仅是为了金钱和物质待遇吗?恐怕不全是。教师作为知识分子,一个以精神为业的人,他可以不计较收入,为学生、为事业而操劳,心甘情愿,但他最不能容忍社会和他人的不尊重。所以,使教师职业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成为最吸引优秀人才的职业,一定要尊重教师,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

     4.教师的创造性影响幸福感的形成

   幸福的教师是富有创造的教师。人的目的的本质是创造,创造是人自身本质力量外在化、对象化、客观化的过程。创造在本质上说在于改变世界,开拓某种可能的生活,所以,有意义的生活都是由创造而来的,也只有创造性行动,才能构成属于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别人生活的复制品。创造的生活反映着人的意志和自由,不仅这种新的生活使人生活得更幸福,而且创造的过程也充满了乐趣和享受,创造的过程同时也是享受的过程。没有创造的生活,尽管可以利用他人的创造成果,但始终是生活在别人的“阴影”下,重复别人的老路,咀嚼别人的生活,难以体现生命的意义。教师的劳动是创造性劳动,教师发展着学生新的精神生命,教育活动中的教师,其幸福根源于其创造性。“没有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就不可能有新的教育世界,而教师只有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才会体验到职业的内在尊严与欢乐,才能在发展学生精神力量的同时,焕发自身的生命活力”。

     5.教师专业持续发展影响幸福感的形成。

    幸福的教师把教师的职业当作事业追求,教师的事业追求,就是要追求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以一种自觉的意识和主体的追求,持续地提升个体内在专业特性的过程,这样的教师生命不熄,超越不止,有着不懈的人生追求。人正是在追求中,通过超越和发展,体验着、收获了幸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体验到满足感,因为发展本身就能带给人幸福感,这种发展不仅包括教师教育能力的增强,还有教师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当今,教师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广大教师要想提高自身的地位和身份,就需要逐步提升学历水平、加强自身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需要不断获得专业发展。陶行知也这样说到教师的学习和发展:“所以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师职业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将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