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王晓静>> >> 正文

低年级数学计算教学案例(一)

发表日期:2011/10/23 18:45:27 作者:无 有696位读者读过

小学低年级数学的课堂教学,根据内容的不同可以有以下几种课型:1、概念教学;2、计算教学;3、用数学(应用题)教学;4、空间与图形教学;5、统计教学;6、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数学实践活动)。

计算教学则是要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在《标准》中说,现实素材,体会计算的必要性,理解运算顺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计算作为解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它并不是数学学习的全部。

下面以《得数是6、7的加法》教学实录为参照简要分析一下计算教学过程中诸要素把握:

 一、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设计

从目标整体而言,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目标是学习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陈述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在行为上的变化,而不是陈述教师应该怎样做、做什么。评价教学是否成功,其直接依据应该是学生收获了什么、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什么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完成了什么任务。

    1、教学目标对知识、技能的陈述要反映学生所形成的具体行为

教学目标对知识与技能在陈述上不宜用含糊不清、缺乏质和量规定的“了解”、“理解”、“掌握”等词,必须用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具体行为,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陈述词要具体、鲜活。

例如,本节的教学目标即是:让学生在得数是6、7的加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知道根据一幅图能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初步体会两个想加的数的交换位置得数不变的合理性,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培养学生初步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自主探索的意识,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教学目标设计对过程性目标的陈述要具体、明确

    新课程标准有别与现行教学大纲的一个最主要方面就是关注“学习过程、改变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因此,过程性目标的陈述要明确具体。

 3、教学目标设计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陈述要明确学生应参加的活动或体验的内容

    由于情感是人们对外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怒、哀、乐等,态度是带有情感成分的行为倾向,价值观是情感发展的结果。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教育影响,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因此,这部分的教学目标设计是最不容易进行的,通过一节课是无法预料学生情感上的变化的。教学目标的陈述通常只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或体验内容,而不具体规定学生应从活动中获得了什么结果。所以,教师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去设计教学目标,不要吝啬文字。

    4、课时教学目标要与学段、单元目标一致

    课时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目标的基础,这三种教学目标有着如下关系: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这三种教学目标在内容上是依次更加可操作化、具体化、过程化,在目标要求和水平层次上,更加体现了阶段性和发展性。

     二、教具学具的准备

教具学具是低年级课堂上必不可少的,缺少它,正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缺少学具学生就失去了认知与体验的桥梁。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低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却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概括的能力比较差。引导、培养、发展学生思维最有效的方法是学具的运用和操作。因此,教师必须借助于教具学具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生动地呈现在儿童面前,使他们容易理解和掌握。皮亚杰曾说过:“智慧是动作发端,活动是连结主客体的桥梁。”意即儿童学习数学最初是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完成的。因此,可以这样说,教具学具是儿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物质前提和必要条件。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考虑下面两个方面:

  一、教师在选择、使用教具学时除了要达到卫生、形象、耐用、能激趣、具有操作性,这其中小棒或圆片是学生首选必备学具。

    二、学具使用与摆放要力求有序。由于小学低年级的年龄小自理能力差,一个几十人的班级进行最简单的一次操作,前后要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这样既影响了教学进程又要冲淡课堂气氛;而且还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为此,我在学具准备中要求学生做到:

     1、学具存放有序。

     2、学具摆设有序。要求学生将学具摆设在课桌前缘,操作时听清要领后再动手等。这样学生操作就有条不紊,可使原来的“乱、哄、慢”转化为“静、快、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