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王晓静>> >> 正文

低年级数学计算教学案例(二)

发表日期:2011/10/26 19:47:17 作者:无 有749位读者读过

 三、教学过程:

  1、理解主题图

理解主题图的意义是教师把所握教学目标、有效实施教学过程的前提,而让学生发现主题情景中隐含的数学问题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如果一个主题图情景展开后,学生感觉不到数学问题的存在,或者无法挖掘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数学问题时,这样的主题图情景至少在相关数学教学中价值不大,甚至是无意义的。因此,在使用“主题图”时,要让学生多看,看清楚图意;要让学生多想,想有价值的问题;要让学生多说,说出心中的所想,真正地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读懂图意或是看明白现实情境才能提出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汇报,应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对于学生提出的与主题无关的话题,老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图中或是实物中信息以免浪费时间。]

    那么如何用好呈现形式多样,图文并茂的教材呢,如何巧用主题图,以此重塑人文课堂呢?或者说更为合理有效的运用主题图呢?

   (1)化整为零  观察有法

利用主题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之一。作为一二年级的孩子已经会看图,但面对教材中丰富多彩的主题图,面对比较大的信息量的插图,学生观察时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往往只注意插图中较明显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有序、有目的的观察能力。

(2)、变静为动 彰显过程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是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之一,教材中的主题图,有很多时候再现的思维的结果,是静止的结论式的画面,缺少必要的思维过程,正如本文开始的第一个案例现象。教师只利用了主题图显性资源,花费了不少精力,制作了竹笋挂图、熊猫、盘子这样一个与教材完全相同的画面,直接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提出问题。无形中使学生产生了思维障碍,不能清楚挂图的含义。笔者认为,可以变静止的画面,为动态过程性的出示,辅以情境式的说明。

2、算法多样化。

《标准》中教学建议中关于“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和“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等主张,得到了广大数学教师普遍认同,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争议,最集中的焦点那就是,算法多样化的含义如何达成共识?在提倡的同时,还要优化吗?1、算法多样化并不是多多益善。2、算法多样化更确切地说就是算法个性化;3、算法多样化其实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4、算法多样化不是不优化。算法优化的理解:在算法多样化上,教师不可迁就学生,而放弃自己的主导作用。毕竟教学是籽促进学生发展,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孩子成长获得必要的进步,不能说学生数学手指头计算方法也要认同,要尽可能的使学生能整体推进。这个优化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使大多数人掌握一般性的方法,是通用的方法;二是选择大多数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法。

    3、巩固反馈:

组织好练习,进一步培养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掌握算法,还需要组织好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组织好学生的练习,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突出难点,讲究实效。

练习不是越多越好。要注意练习的针对性,讲究实效。对比较难掌握,容易出错的内容,要多练。例如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中进位和退位的口算比较难,要突出练习这方面的内容。对比较容易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不进位加和不退位减,就可以适当减少练的次数。注意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安排练习,减少盲目性,讲究练习效果。

(2)要讲究练习形式。

练习要以课内为主。注意选择好的练习形式,使每个学生在课内都有较多的练习机会。例如“开火车”“接力”“送信”“对口令”“找朋友”等,都是很好的练习形式。这些练习形式具有游戏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同时,可以给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在教学中,还要根据本班的教学实际和其他客观条件,积极创设运用新颖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练习活动中提高计算能力

(3)多进行口头练习。

小学生书写有一定的困难,并且速度较慢。减少书面练习,多进行口头练习,可以增大练习容量,也减轻了学生的书写负担。同时,口头练习的形式多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除上述要注意的问题外,还应加强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辅导。要注意了解他们的困难所在,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多给参与机会,帮助他们尽快赶上自己的小伙伴,达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