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笔忘字,我们怎么了?
发表日期:2012/4/22 15:59:33 作者:无 有609位读者读过
最近写粉笔字常常出错,写“穆”会少一撇,写“迎”会多一撇,写“寻”字倒山最后一横会出头,等等,闹了不少的笑话,也着实让自己很汗颜。一直以来,还觉得自己语文学的不算差,而现在,俨然一位错别字先生了。
这些还是常见字,若是换成“鳞次栉比”、“沆瀣一气”和“鳏寡孤独”这样的不常用成语,我想,我会错的更多。
比起我的忧心忡忡来,很多专家似乎非常乐观。比如清华大学历史系赵平安教授就声称:提笔忘字只是一种暂时性失忆,根本不会影响汉字文化的传承。可能我过于保守,总之一想到自己对母语的记忆只能高度仰赖拼音,就会有些后怕,担心有一天没了电脑,自己连半个字都写不出来。
不能不承认,不少中国人对中国话的掌握,已经到了相当糟糕的程度。以前,“掉书袋”、拽文言被视为读书人迂腐的体现;可如今,情况颠倒过来,有能力掉书袋、能读懂文言文的人,即使在受过极好教育的人中,也找不出几个来。有大学校长连四句唐诗都念不对,另一位校长当着乔姆斯基的面说:乔姆斯基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学者当中唯一还健在的。这就是高级知识分子的母语水平,不认字尚可原谅,连语言交流的基本礼仪都顾不上的,实在有点令人鄙夷了。
事到如今,想再回到书写时代似乎已经不可能了,电脑全面取代了纸笔成为文字记录的唯一工具,要保护汉字传统,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政协委员冯炯华曾提议在中小学开设写字课,我就很拥护。如今回想起来,我读了17年书,似乎只在小学上过几个学期的书法课,英语倒是整整学了十年有余。讽刺的是,如今我身为教师,却连一些常用字都写不对。
总而言之,我是坚决反对那种进化论式的“无所谓”态度,因为语言和文字里承载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一点点地流失,似乎不动声色,几十年后我们失掉的将是文化对一个又一个时代的珍贵记录。南方某报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八成中国人“时常提笔忘字”,这表明对母语的间歇性遗忘已经成了一种时代病。难道这还不足以令我们心生警惕?功利之心往往是文化最危险的敌人,捍卫母语的过程很漫长、很辛苦,而且没有即时的酬赏,但它带给后世的益处,却是习惯了提笔忘字的我们无法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