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教学反思
发表日期:2012/5/24 10:36:23 作者:无 有655位读者读过
《统计》教学反思
“统计”是江苏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要求学生会统计,并能用统计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新课程中,要求学生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在比较、排列、分类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按照这一理念,我在这节课在设计上,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动物王国的运动会的情境串,并提供了具有开放性的数学素材,学生在合作,交流,争论比较的过程中,体会统计的生活意义,抽象出合理的统计方法。
一、创设故事情境
在课的一开始,我就通过计算机向学生呈现了一幅动物运动会的画面,这幅画面既富有现实生活的气息,又充满了童话的色彩,一下子就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紧接着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仔细看图,你看到了什么?想知道什么?”从而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迁移到统计问题上来,学生所提出的一连串问题表现出了很好的统计意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
我认为学习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在本节课中,当学生为了解决问题而对小动物进行,由于分类标准不明确,让人很难一下子看明白到底一共有几只小动物。这时,学生便对掌握更好的统计方法产生了期待。当学生面临这个新问题时,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思维异常活跃,都纷纷投入到寻找新的统计方法的探究过程中,我想这时的参与便是更深层次的参与。
三、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一个完整的分类统计过程。
新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过程,在活动中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并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知识和方法。这样表述,其实是看到了过去的教学我们在这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然而,设计怎样的教学过程才算是让学生真正亲身经历了呢?我认为就是要让学生体验统计的方法,感受其中的复杂性,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其解决问题的策略。于是在课堂上在我就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提出不同的问题,感知按不同标准分类是因为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比比这些不同就体会到了问题和统计活动是相关的,问题决定统计活动,统计活动服从于、服务于要解决的问题。接着我组织学生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根据对所得数据的分析整理,完成统计表的填写。就是根据学生完成的统计图表,启发学生思考:从这份统计图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在学生讨论汇报的过程中,解决学生们刚才所提出的问题。二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通过交流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统计标准虽不同,但总数不变。
在教学习题的时候,我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将一些形状颜色都不相同的图形进行分类,让学生从图片中去收集、整理数据,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并能根据统计的结果作出正确判断。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多媒体所展示的图片,清晰的了解图形的情况,从而确定分类的标准,准确的将图形进行分类统计。接下来一个环节是由多媒体出示一组照片,说说这些照片可以按照怎样的标准来进行分类,多媒体出示以生动活泼的照片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思考怎样分类,再填写统计表。在课堂上由于学生对小动物的一些照片比较感兴趣,因此都表现的比较积极,主动地想要将这些照片分一分,进行统计。
最后一个环节是我尝试将统计迁移到真实的生活中,以学生小组内的同学为例,想一想,可以怎么分类?你能不能将你们小组的同学进行分类统计呢?问题刚提出来,学生们的积极性都表现的非常的高,大家都踊跃发言,大胆的说了许多自己想到的分类方法。于是我就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统计,到学生完成了统计表之后我便问他们:“统计表各是按什么分类标准来统计的?让学生深刻体会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这一练习通过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使学生知识得到运用,能力得到锻炼,并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在本节课的课堂总结评价阶段。我带领学生回顾了一节课的收获,让学生感受在生活中统计随处可见,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由于这一节课,教学内容完全放手给学生,且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所以在评价时,我采用小组内自评和小组间互评的方式,让学生来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和表现。在交流评价的过程中由于让学生自主交流发言,学生的积极性较高,说了许多这节课的 收获与同学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