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郑承鑫>> >> 正文

理想的美育

发表日期:2014/2/26 17:09:28 作者:郑承鑫 有723位读者读过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个爱美的学生,一定是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人。长期以来,自蔡元培之后,美育的地位不再,或者说美育渐被扭曲。朱永新在《走进最理想的教育》的第九节阐述了他心中理想的美育。截取一二以述之。

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一种自然美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怀,让学生亲和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大自然是一部无与伦比的美育教材,是美育的源头活水。虽然明知不可能,还是很向往梭罗,至少是塔莎奶奶的生活模式。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都具有美得含义,因而都是审美的对象,它们可以让人们忘掉生活的烦恼,唤起对生命和爱的渴望。可正如朱永新先生所说,我们的学生离大自然是何其远矣!我们不正是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头进行所谓的美育吗!那些沉醉于山水间的情怀,他们兴许可以带着茫然的眼神而理解,但是能够真正经历体验吗?会与作者产生共鸣吗?回想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组织春游,同学间手牵手行进在乡间的土路上而不是坚硬的水泥路上,那种沐浴着真实的春风,呼吸着真正的清新空气而不是连pm2.5也无所谓的空气,聆听着近在咫尺的自然的鸟叫而不是只能在班得瑞的音乐里才重温。“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古风不再,孔夫子的教育理想在现代已无法实现。

理想的美育,应该是艺术教育,应该引导和教育我们的学生热爱艺术,欣赏艺术,并具有一定的才艺。

朱永新先生一阵见血地戳破:如果教育者只是对孩子进行某种乐器的技能训练,我认为这不是艺术美育而只是技艺训练。曾经,70后的家长们对各种乐器考级的狂热达到顶峰,他们出于童年的补偿心理,把自己的梦想强加给下一代,甚至,艺术一度成为通向名校的敲门砖。演绎到现在,农村学生的艺术细胞明显不如城市孩子的发达,发展爱好需要金钱的支持,部分开明的家长也意识到要考虑孩子的兴趣。但不可否认,还有很多孩子是承载着父辈或者自己的枷锁而行走在艺术的道路上,而这样的孩子,能有对艺术的切实真挚感受吗?

理想的美育,应该是示范美育,它必须紧紧依靠具有审美素养的教师,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美丽的人生。

作为学生在学校的精神领袖,教师的示范作用于无形中彰显着隐形的力量,有时潜伏期还很漫长。教师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或多或少会通过言行举止渗入学生的思想中。能够引领学生走向美丽人生的教师,自己应该也拥有一个美丽的人生,至少是在通往美丽人生的路上。我很惭愧,自身的语言修养思想境界、专业素养都不尽如我意,离一名合格的教师的差距还很大。做一名具有人格美、仪表美、精于教育艺术、富有审美情趣的教师,非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需要日积月累地完善自己、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起好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