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刘雪红>> >> 正文

[转载]教育智慧的断想

发表日期:2014/5/9 15:54:40 作者:刘雪红 有578位读者读过

 

教育智慧的断想

时下,教育智慧一词频频亮相于诸如教育类的报刊杂志中,感受最直接的就是凡是与教育相关的文章、报告、讲座等都或多或少会沾一些“教育智慧”的光彩。笔者难以脱俗,也对它倾爱有加。教育智慧可谓集万般宠爱于一身,可当它被人所看所思所想所写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是否有一种司空见惯乃至麻木不仁的感觉。按理,产生这样一种思维的错觉或惯性并非“教育智慧”之错,而是我们更多停留于其美丽的外表,未能真正深入本质去思考去探索更多的精妙来。

教育智慧,按笔者的理解既有来自于上辈留下的教育智慧,也有活跃于如今教育领地上的一些真正名教师名校长的教育智慧。前者可称谓教育思想。比如,古有孔子,老子,近有陶行知,傅斯年等,他们的留下的精神财富可谓教育智慧的精髓,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内涵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生命力。譬如,孔子的《论语》中与教育直接相关的智慧妙语连珠。如“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听其言而观其行”是把学生的本质问题与其外在的言行表现巧妙结合起来。不同学生的言行表现皆有其特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育对策更具有针对性,可谓是朴素的因材施教的思想。还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与思考的有机结合,学习中注重思考就会明朗化,思考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就会获得更多知识。再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则强调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实则启发诱导要注重火候的把握,当启则启,当导则导,一切以学生是否形成了思考及思考的程度而定。诸多精妙细语,熠熠生辉,品之细深,意境更博,韵味悠长。若是真正留恋其中,一定会如有人所称每看到会心处,禁不住手舞之,足蹈之。把它灵活地指导于现在的教育教学实践,会有更多鲜活的教育智慧。而这需要的是静下心来读它,潜下心来想它。

   陶行知的“生活化教育理论”主要囊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方面的思想。高屋建瓴的背后是灵动的教育智慧,比照如今教育形势,我们反而有一种惭愧感。生活与教育本是密不可分的完整体,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处处有教育,教育事事、时时关生活。而现在则若即若离或分崩离析。学校只是社会的一个部分,而社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校”、“大学堂”学校担当培养适应社会的创造型人才,它理所当然与社会千丝万缕,浑然一体。而现在是高高围墙,似乎独立于社会而办学。教学做高度和谐统一才是教育教学的真谛所在,教中学,学中教,教以学为先,学以教为导,教中有做,做中有教,学中有做,做中有学。一切皆以学为中心,“教学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而现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以教学来说,或许更多重教而轻学,重教而轻做,真正离“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离得甚远。笔者只是泛泛而谈,难免有失偏颇,但主要意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只有真正与丰富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才会获得更多丰满的教育智慧。而这需要的是融入其中,联系现在,获益才会无穷。

相比孔子、陶行知等真正教育家的思想,如今的教育名师、教育专家一些教育观点教育看法所形成的教育智慧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但总的来说,似乎更多是一种实践经验的总结或承前启后的一些主张或论断,尚未真正形成一定的教育理论体系,且没有较高的前瞻性和持久性。说明白些就是缺少独创性和辐射性。或许我有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也或许我眼界狭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还望方家指正。在我的心里,只能说他们是一定时期一定阶段在思考探索教育智慧方面的典型代表。好在还能博采众长,开启心智,为我所用。

  比如,有句话耳熟能详,深入人心,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应该来说这句话包含的意思很多:第一层,学生都能教好的,只是教师不会教。这是一种教育完美主义的观点,从理论上来说,每个学生都能教好的,就看好的标准好的程度了。关键问题是对于有些“特殊群体”比如品行恶劣,以身试法的学生,教师能把它教成合格公民吗?或许有可能,但现实更多的情况是依靠法律,协同有关部门教育为主、惩罚为辅。还比如“智障学生”,老师能有点仙之术把它教成智力正常的学生吗?或许巧合生发神奇力量成为可能。但现实往往是对这类学生不作学业要求,只要不犯大的错误,相安无事就好。让其智力如正常人一般实是天方夜谭。若是将这些归结于教师不会教,那么教师似乎成了无能的代名词了。教师有愤有怨也是情理之中了。第二层,既然每个学生都能教好的,意在教师要想方设法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学生。这对于激励教师斗志上有点效果。或者上是一种激将法,让教师使出浑身解数一定要把学生教好为止。不论现实情况多么艰难曲折,从这点上还是值得借鉴的。第三层,冠冕堂皇,俨然真理的背后是美丽的谎言。有人说,谎言百遍也是真理。所以,更多的人会想当然地把它误认为真理,但只要细细思虑,它是经不起推敲的。不过,老教育家陈鹤琴说这句话肯定有它特定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思考,按我理解应该当属第二层意思。教师不要轻易丧失对任何学生的信心。这点上我比较赞同李镇西老师所说的:“如果这是教师的自励,我对这样的教师表示十二分的敬意;如果有人以此苛求教师,我对这样的苛求者表示无以复加的鄙夷!”

看来任何一种教育智慧,都需要揣摩其特定的语言环境、历史背景,对于真正如孔子、陶行知式的教育思想,我们可以结合实践,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对于特定的教育智慧论断,我们不能断章取义,轻下结论。还是应该联系实际多角度去思考,可以一分为二、一分为三等全面地分析,这样得到的启示会更准确更深刻些。愚以为,任何一种教育智慧哪怕一句教育名言,我们都应该以虔诚的欣赏眼光去看,美妙的教育启示会悠然而生心中。若能多一些全面的联系发展的批判的眼光去看,一定会催生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思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