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王晓静>> >> 正文

把时间还给学生(转)

发表日期:2014/4/29 0:00:00 作者:王晓静 有626位读者读过

    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一百条建议中的第三十六条写到:要爱惜和发展青少年的记忆力,死记硬背一贯是有害的,而在少年期和青年期则尤其不可容忍。在这些年龄期,死记硬背会造成一种幼稚病——它会使成年人停留在幼稚阶段,使他们智力迟钝,阻碍才能和爱好的形成。死记硬背的产儿,它的最不吉利的产物之一,就是书呆子气。就其实质来说,这就是把教小孩子时特用的那些方法和方式,搬用到少年和青年的身上来。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青少年的智慧尚处于幼稚阶段,却又企图让他们掌握严肃的科学知识。这样就使知识脱离生活实践,使智力活动和社会活动的领域受到局限。看了这些我们作为一位教育者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国人正在探索适合我国的青少年发展的教育之路,如果你知道你的做法是错误的,或是不利于青少年的发展,那就及时改正,教育工作者首先行动起来,爱惜我们的子孙后代,给他们减负,给他们自由。让他们更好的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产生兴趣时,他们学习起来就会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并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或需要。当学生对所学没有兴趣时,学习就会被动、应付。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动力”.

解决问题要从根源抓起:

    一、社会的大环境要改变,不要把成绩做为衡量一个人的唯一标准,进入社会能力更胜过考试的成绩。

    记得我刚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多家单位到学校公开招聘应届大学生,第一关就是先看成绩,似乎在他们眼中成绩好就一切都好,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巴蜀中学一所重庆市的重点中学,却从学生的能力方面选拔人才,他们通过毕业生的讲课和私下的交流,最后选中了西南地区师范生讲课比赛的理科第一名。                                   

    二、学生成材并不是完全是学校抢时间决定的,美国的爱迪生,只上了三个月的小学,后来,发明了电灯,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家。很多人都认为爱迪生是天才,其实,大部分人所不知道情况是,爱迪生的母亲从小就培养出了爱迪生爱科学的兴趣。

    三、家长不要把孩子限制在你的视线内,孩子总要进入社会,孩子的路是要孩子自己走的,孩子不会走路时,你可以扶一下,他会走了,就大胆的放手,跌倒了就让他自己爬起来吧!

看看我们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学生厌烦还会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吗?还会有学习的能力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有的学生被逼迫的对生活失去了乐趣。

    总之,培养人才应注重孩子的自身发展,学习要从兴趣抓起,相信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从小培养学生爱好科学的兴趣。让孩子们做他们喜欢做的事。尊重学生的人格,苏霍姆林斯基说:“培养人,首先就要了解他的心灵,看到并感觉到他的个人的世界。”因为没有心与心的沟通,就没有爱的琼浆玉液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学生心灵种子就会干枯,更不会发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