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纪海燕>> >> 正文

施爱有道,师爱无痕

发表日期:2011/5/26 19:57:18 作者:无 有693位读者读过

                                         施爱有道,师爱无痕

                                        ——对一节音乐课的案例分析与反思

   [教学案例]

    一天,我走进二年级教室,准备教给学生一首极富童趣色彩的歌曲《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激情导

入之后,便是声音的练习。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把这首动听的歌曲用最美的声音唱出来?

    生:想!

    师:动听的歌曲离不开优美的声音,优美的声音也必须要经过正确的发声练习。现在,我们一起来

进行声音的训练。

    3/4   1=C–G

    5 3 1|5 3 1|1–0‖

   (要求:面带微笑,声音轻柔。)

    接下来的时间,同学们认真地跟我练习,露出甜甜的笑容。虽然师简单得近乎于枯燥的音阶,但同

学们还是比较投入,让我感到很欣慰。正练得认真时,一位女同学大声报告:“×老师,×××躲在桌子

下面学小狗叫!”话音刚落,全班同学的眼睛齐刷刷地朝一个方向望去,我定睛一看,他的座位果然是

空的,只听见桌子下面传来“汪汪汪”的叫声,我顿时气不打一处来,走到跟前,严厉地说:“×××,你

马上站起来!”听到我的“命令”,他慢吞吞地直起身,怯怯地说:“老师,我不喜欢发声练习,不好听。”

“是的,发声练习真没劲!”不知是谁也在小声附和着。听到这话,我头脑中浮现出发声练习时的情景,

同学们虽然认真练习,但兴趣的确不浓厚,掺杂着被动的成分。可能是因为教师的威信,也可能是基于

“要做一个好学生”的准则,竟然没有一个人提出“抗议”,唯独这个学生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用动物

的叫声来挑战人声的练习……

    想到这,我不得不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教学方法,面对几十双充满童真的眼睛,也许我更应该站在

学生的角度来提他们想一想。于是,我扑灭了刚刚还在升腾的怒火,微笑着说到:“同学们,你们说得

很有道理,发声练习是有点枯燥,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让这个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吧!”同学

们用充满疑惑的大眼睛望着我,都想知道个究竟。我故意顿了一下,继续往下说:“我之所以能想出有

趣的方法,是因为×××同学的临时创意。所以,我要表扬他,要感谢他。”同学们面面相觑,而他更是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眼看着一场批评即将“眷顾”于他,现在却烟消云散换来了表扬,他眨巴这眼睛望

着我,希望得到答案。我清了清嗓子,柔声说到:“其实,发声练习有很多种,不一定只有我们刚才那

种最基本的练习。×××同学刚才模仿的小狗叫声也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练习,现在我们一起来学小狗

叫,看谁能用短促、清脆的声音把小狗的叫声模仿得惟妙惟肖。”刚一将完,全班同学的情趣一下子高

涨起来,整个教室充满了“汪汪汪”的叫声,同学们很快进入了练声的状态,积极地投入到其中来。看着

同学们那热情劲,我趁热打铁,引导同学们模仿小猫“喵喵”、小羊“咩咩”、小鸡“叽叽”等动物的叫声,

同学们热烈地配合着,用正确的发声方法完成了这些小动物有趣的声音,有的同学甚至还自创旋律与着

些拟声词有机的融合人在一起,让练习内容更丰富、更生动。看着同学们一个个兴趣盎然,我深切地感

受到:这一节课,我成功了!

   [教学效果]

    将枯燥的发声练习变为生动有趣的动物叫声模仿,既达到了练声的效果,有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是

我这一堂音乐课的亮点。正是因为这一重大改变,同学们不在被动地进行练习,每次音乐课都盼望着这

一练习的来临,有些同学甚至在课后都在兴致勃勃地练习着,他们并不仅仅认为这是一种学习任务,更

大程度上是把这一练习当作一个游戏、一种玩耍,无形中为歌唱的发声练习技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

用。

   [案例分析]

    在师生沟通过程中,许多老师认为一个理想的好教室英爱是一个没有个人感情、没有个人心里需要

的“神一样完美的人”,因此在与学生交流时,往往是把自己置于居高临下“管理、命令、支配”学生的地

位上,而学生在这种人际沟通中的感受是没有得到尊重。在我的这次教学过程中,我庆幸自己及时控制

好了自己的情绪,并未图一时之快而大发雷霆,否则,对孩子幼嫩的心灵将会产生多大的负面影响啊!

音乐课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能让人从中感知美、发现美、享受美,课堂中没有固定的教育

模式,也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教学构思,其间有很强的灵活性与很大的变化空间,这这就需要我们音乐教

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与认知能力创建出适合学生而又能让学生满意的教育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促

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案例反思]

    回顾这一堂课,我至今还心有余悸。试想,假如当时面对×××的“叛离’,我怒气冲天并严厉批评,

继而我行我素美能换位思考,伤害的不仅仅是孩子无辜的心灵,更遏制了同学们的创造激情,同时也没

能让教学机智在课堂中得以体现。幸运的是,我及时“刹住了车”,设身处地站在学生角度着想,才使这

堂音乐课“柳暗花明”。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能做小孩子的先生。我想,我们只是利用具备

“学生的心灵”去感受,用“学生的头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

生的兴趣”去爱好,才能客观认识存在的问题,进而有效地解决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教育的

精髓!